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來論 | By 馮智政 曾家洛 | 2011-07-09
| |||||
| ||||||
課程發展議會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發布諮詢文件,強化「認為自己的國民身分,致力貢獻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學習宗旨,並正式確立該科目,在中、小學推行系統性的國民教育。建構於「想像共同體」(B.Anderson,1991)之上,加入情感的國民主義(SentimentalNationalism),局方建議推行國民教育手法不但與目的不盡相同,更為弱勢政府埋下政治地雷。認知及愛國不盡相同 現時就國民教育的討論對具有兩個層面的定義理解。前教師取用客觀及可量化的定義將國民教育理解為提升國民素質及認知的教育。政黨則偏向感情及價值理解將國民教育鎖定於建立或深化國家與人民的關係,其目的在於促進認同感或其他相連價值。這二者確實存在重疊關係,然而卻不能混為一談。教育學生認識中國不等於令人愛國,教導國民價值也不一定等同認識中國。因此,當局就國民教育的理解宜有更詳盡的說明。再者,如果當局採取將二者整合於課程或其他教育模式,二者的關係必須同樣清楚地闡明。其次,認識中國也會涉及很多不同的價值和品德,如對法治的尊重和倫理道義等,老師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事件中出現的價值與認同感之衝突也應於文件中有更多墨,供專業界別和公眾能有更清楚的理解。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設立有其先在的政治性。但我們建議當局在處理此敏感科目時,分割政治爭論和教育政策,體現校本精神。所以除了對國民教育要進行理解定義之外,局方應在實際操作中積極扮演空間製造者的角色,參考優質教育基金的做法,開放教育活動形式、內容的範疇,讓社會由下而上地自主開展國民教育。 另外,隨政府提出此一新科目,亦將提供各種形式的資源支援,包括教師培育、教材發展、教學形式的研究或探討等。然而,此科的獨特政治敏感情況,資源分配的標準和過程都應受獨立監察,避免出現不均衡的情況。關注到如果某一(官方或非官方)團體、機構或中心獲得大量,特別是來自政府的資源,或者社會裏缺少持不同政見或意識形態者去提供支援、出版材料或進行研究,實質上將造成此科發展趨向單一化,導致校本精神的缺失。因此,政府應該考慮如何分配資源讓此科的支援、出版和研究工作等以容納不同政見和意識形態的人士參與,讓學校可以有更多選擇。專業界別和民間亦可在資源支持的基礎上進行課程主導。 本會現正營運一項整合了通識與國民教育的計畫,包括教材出版和其他學習活動,其原則為一、提供機會讓學生設計及分析國家政策;二、創造討論空間;三、促進非單向性思考,嘗試代入不同持份者角色,包括國家領袖去制訂政策,使學生間、學生與國家事務間擁有互動機會;及四、以較生動,切身議題來提升參與度和自主性。本計畫有二十所夥伴中學參加,學生反饋值得讀者借鑒:約八成參加者表示十分同意和同意是次活動能增進他們對國情的了解、近八成學生表示十分同意和同意本活動加強了他們對國家政策的思考。可見,比起「洗腦式」教育,多元的國民教育不一定會較低認同。 我們最後想表示現時專業界別和公眾所關注和擔憂的不一定是教育內容,而是用甚麼形式,由甚麼和多少機構來提供國民教育,從而令學校、老師和學生擁有選擇權去選取教學材料。教學模式多樣化並具有批判性,提升了學生國民身分和對國家事務的關注和投入,達到宗旨所提出的要求。 馮智政、曾家洛@RoundtableRoundtable現代中國共同「睇」國民教育及通識教育教材及教育支援計畫小組成員 | ||||||
文章編號: 201107090030064 |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星島日報(2011-07-09) 釋放國民教育空間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香港知識社會的臨界點﹕尊重知識、尊重邏輯、尊重理性、尊重選民 ──年輕學人促請政府收回「敗者替補」方案聯署聲明
[gallery]
香港知識社會的臨界點﹕尊重知識、尊重邏輯、尊重理性、尊重選民 ──年輕學人促請政府收回「敗者替補」方案聯署聲明
http://byelectionpetition.blogspot.com/
政府昨日提出修訂,於方案中加入「同名單替補」元素,然而我們認為方案仍然有違所有聯署學者的五點共識。例如一人名單的梁國雄出缺,依然會由不獲同一授權的 田北俊替補,制度依然是世界所無的奇談,而政府聲稱新方案與德國、芬蘭和波蘭「看齊」,求真態度再度令人失望,反映對咨詢民意的過程依然漠視,對學術、知 識和邏輯的尊重同樣輕蔑,我們決定按計劃刊登聯署聲明,呼籲政府回頭是岸,撤回任何含有「敗者替補」元素的方案,對相關提案正式諮詢各界意見。
是次參與聯署者已超過600人,都是來自本地及海外數十所不同大學的碩士、博士、教授或從事學術工作的年輕學者。聯署聲明及部份名單將於明日(6月29日)刊登於明報及AM730兩份報紙。由於時間緊迫及版面關係,報章廣告只能刊登部份聯署者名字,而詳細名單則會在網上不斷更新,望各位聯署者見諒。
-------
我們是一群心繫香港的年輕學術工作者,在不同院校接受教育,或從事研究及教育工作。我們的訓練來自不同學科、在社會參與不同團體,但都相信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教導學生,都應該重視最基本的理性思考、邏輯思辨和知識傳承。社會必須尊重這些核心價值,否則香港累積多年的政治制度、社會倫理和文化規範,均會失去國際、內地甚至港人長久以來的信任。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提交的立法會議席替補機制條例草案,預計將於本年度的立法會會期內通過,由推出至通過不足三個月,並不設公眾諮詢。政府以杜絕「變相公投」為由,建議若有立法會議員因辭職、生病或死亡等原因出缺,議席均會由選舉時獲得最大餘額票數的落敗候選人填補。如果候補者有相同票數,則以抽籤決定。
我們對「變相公投」、香港民主進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各有不同意見,立場時有相左。但是,我們一致認為:
1.「敗者替補」有違最基本的選舉理論、民主理論與比較政治理論。它把比例代表、民意、授權等概念完全扭曲,為世界各地民主與非民主政體所未見。若草案言之成理,則香港固有的政治傳統,以及國際學界認可和承傳多年的知識基礎和信念,均會被全盤推翻;
2.政府列舉的「外國例子」明顯屬偷換概念,也是對相關學科及知識的根本藐視。該外國例子並非「敗者替補」,而是來自同一授權名單的替補。如此論證,對下一代的求學觀念及香港作為知識型城市的國際形象,均有極負面的影響;
3. 政府拒絕設立諮詢期的決定不但漠視民意,理據亦有違根本邏輯思辨。政府以「變相公投」投票率低為由,指「敗者替補」獲廣泛民意支持、毫無修訂空間,因而拒絕設立諮詢期,假如上述邏輯成立,日後所有諮詢均屬多餘,並變相鼓勵研究員隨意演繹及騎劫民意的不當學風,日後亦更難以學術研究掌握民意;
4. 政府陳述的理據令社會越來越輕視制度建構,破壞議會和社會通過協商達到共識、尊重不同意見的理性傳統。政府以目前敗者替補方案受益人多為泛民主派候選人為由,作為社會應接受方案的理由,除了是對「政制」與「政治」的根本混淆,更牽頭強化了所謂「泛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對立,鼓勵下一代不再重視制度的建立;
5.草案建議及目前政府的諮詢過程和態度,並未體現對法治的應有尊重。草案是否與《基本法》及《人權法》確保港人可以自由選出民意代表的權利相符,為必須嚴肅認真討論的課題;否則可能會引發更多濫用機制的情況,政府絕不可輕視之;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擔心「敗者替補」方案的通過,將是香港偏離知識型社會的臨界點,令社會不再重視程序公義、理論建構、邏輯理性等香港學術界一直以來的核心信念,為下一代帶來「權力可以凌駕一切常識」的不良影響。我們懇請政府回頭是岸,立刻撤回「敗者替補」方案,並對相關提案認真諮詢各界意見。
發起人:
沈旭暉/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
林 輝/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黃培烽/英國伯明翰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孔誥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李達寧/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梁啟智/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領袖培育課程副主任
李祖喬/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博士生
邵家臻/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講師
葉蔭聰/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
陸偉棋/英國牛津大學地理系博士
胡恩威/進念 二十面體藝術總監
健 吾/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講師
黃偉豪/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13人)
聯署人:
BAIG, Raees/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博士
LAI, Veronica/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LAM, T K/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生
LAU, Chung Pong/香港大學淡水生態學博士
LAU, Ngar Sze Elsa/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政治、哲學及宗教系博士生
LEUNG, Ivanhoe/英國牛津大學化學研究實驗室博士生
LIN, Lawrence King Lun/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服裝設計學院
LUK, Sheung Kan/英國牛津大學經濟系博士候選人
NG, Cheuk Kwong/香港大學物理學系博士候選人
NG, Leonard/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SUEN, Eric/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城市規劃碩士
TSE, Wang-Kong/美國馬里蘭大學物理系博士
YEUNG, Paul/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學碩士
丁宏量/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比較政治碩士
方子豪/美國史丹福大學數學系博士生
孔仲仁/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哲學碩士
方志恆/香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方欣浩/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博士候選人
文家傑/恆生管理學院講師
方家喜/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中學教師
文浩然/明愛專上學院工商管理學系高級講師
毛淳宇/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碩士
方博威/美國康奈爾大學數學系博士生
方富潤/香港大學圖書館及資訊管理理學碩士
方景陞/香港中文大學理學(物理學) 碩士生
文嘉慧/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文嘉賢/香港中文大學價值教育文學碩士、大專講師
王 駿/香港大學語言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講師
王邦華/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哲學博士候選人
王家禮/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王浩泳/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
王紫芽/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王漫華/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王慧敏/英國約克大學政治系博士生
王慧麟/英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系哲學博士
王潔瑩/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哲學碩士
丘偉國/台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及政治系博士生
四維出世/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兼任講師
古遠政/香港中文大學訊息工程學系博士
甘文鋒/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
石俊德/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甘詠雯/德國包浩斯大學建築學系哲學博士生
石傲枝/香港理工大學會計與金融學院法律部導師
伍一勤/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碩士生
伍子豐/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物理系碩士
伍志健/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碩士
伍宥寗/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伍美蓮/香港中文大學價値教育文學碩士課程導師
任萃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英文系博士生
伍愷欣/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語言學系碩士
朱天中/英國劍橋大學運籌學碩士、香港科技大學營運管理博士生
朱心曲/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研究碩士
朱永基/香港城市大學語文學部及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任講師
朱浩霆/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金融學碩士
朱啟正/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系碩士生
朱淑玲/牛津大學出版社副教育課程發展總監
朱凱麟/英國約克大學社會學系傳播學博士生
朱鎬全/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研究文學碩士生
朱耀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哲學碩士、中學歷史及通識教師
江小惠/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碩士
江學琛/香港大學理科計算機學碩士
何 故/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講師
何子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何志宏/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碩士
何坤閱/美國馬里蘭大學物理系博士候選人
余家豪/英國倫敦書院大學國際公共政策碩士生
余振雄/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何偉明/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導師
何健基/急症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文學碩士
何偉業/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余啟明/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學生
何啟榮/美國關島大學商業及公共行政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何啟豪/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系碩士
何彩滿/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何雪瑩/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余惠冰/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高級專任導師
何智揚/香港大學歴史系碩士生
何舒曦/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社會科學系碩士
何逸敏/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研究助理
何嘉莉/香港城市大學法學碩士
何榮宗/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何漢峰/英國華威大學經濟學碩士
何德漢/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利建邦/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吳家信/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哲學碩士
吳家樂/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碩士
吳偉業/香港中文大學工業及組織心理學碩士研究生
吳國偉/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吳國鈞/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吳淦濠/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研究文學碩士生
吳紹倫/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哲學碩士
吳凱宇/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博士生
吳斯憲/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及電子商務理學碩士
吳愛達/香港城市大學傳播與新媒體文學碩士
吳嘉誠/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純數學學系博士生
吳嘉濠/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系哲學碩士生
吳夢珊/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吳學東/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歷史文學碩士
呂 潔/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通識教師
呂文珊/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呂俊健/香港中文大學生化系博士、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研究員
呂惠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導師、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哲學碩士
呂榮淳/英國設菲爾德大學政治傳播碩士
岑崇峯/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博士生
巫惠玲/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候選人
岑學敏/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
李 聰/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碩士
李小良/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李文清/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哲學碩士
李世莊/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
李令喬/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文學碩士
李以進/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李永濓/英國倫敦大學人力資源碩士
李向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研究生
李至君/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李克賢/英國諾丁罕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
李志輝/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
李志鏗/英國華威大學國際安全研究碩士生
李依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醫學研究中心後博士研究員
李卓賢/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哲學碩士及教學助理
李宗瀚/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碩士候選人
李泳萱/英國愛丁堡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李芸輝/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政治系博士生
李彥豪/香港浸會大會社會工作碩士
李昶立/香港大學國際關係學碩士
李盈慧/美國喬治亞州大學物理及天文學系博士生
李家豪/加拿大女王大學研究院碩士
李庭豐/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李浩良/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哲學碩士研究生
李浩鈴/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研究生
李健勤/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
李康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
李敏剛/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系碩士生
李敏儀/香港大學法學哲學博士、樹仁大學法律與商業學系助理教授
杜紹康/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李凱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生
李詠傑/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系博士生
李勤成/香港專業進修學院英文科兼職講師
李經諱/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碩士
李漢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哲學碩士
李肇祐/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李慧君/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文學碩士
李慧明/澳洲昆士蘭大學運動物理治療碩士
李慧嫻/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李慶亮/香港大學病理學系碩士
杜潔森/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助理教授
杜礎圻/上海復旦大學碩士
李藹治/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
李耀章/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碩士
沈 蔚/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碩士研究生
沈頌怡/美國波士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沈寶莉/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阮文略/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博士生
阮衛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阮耀啟/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
卓俊超/香港城巿大學會計及法律系學士
卓嘉健/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生
周子恩/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香港浸會大學青年輔導學碩士
周立民/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
周汶璁/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醫療康護學高級文憑、香港註冊中學實驗室技術員
周冠宗/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生
周思中/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周昭和/香港中文大學博士
周國銓/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碩士生
周惠賢/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導師
周煐傑/澳洲葛里菲斯大學戲劇教育碩士生
周漢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理論碩士
周錦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周耀恆/明愛專上學院通識教育及語文學系講師
孟繁麟/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哲學博士生
房吉祥/香港城巿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哲學碩士
招侃潛/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候選人
林永堅/恆生管理學院講師
林仲岷/教育碩士,工商管理碩士
林志民/英國劍橋大學犯罪學系碩士
易汶健/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
林依玲/香港大學法律系碩士(人權)
林尚德/歐洲哲學碩士
林彥彰/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碩士
林美兒/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應用語言學文學碩士
林倩怡/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林偉傑/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學士
林偉賢/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林國彬/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牧兼實習主任
林婉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候選人
林智浩/香港中文大學神道學碩士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天水圍堂宣教師
林景輝/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及行政學士
林智聰/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學系碩士生
林雅莉/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生
林會壇/香港城市大學 發展研究社會科學碩士
林達成/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
林嘉禾/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
林嘉琪/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
林嘉豪/香港大學哲學系碩士
林肇東/香港大學化學系哲學博士
林綸蕙/英國列斯大學英文系碩士生
林緻茵/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研究生
林曉晴/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林興武/高級晶片設計工程師
邱文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海洋學碩士
邱兆玲/香港大學經濟學碩士
邱兆麟/香港大學教育學碩士
金佩瑋/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邱祖淇/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講師
邱偉平/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翻譯課程助理教授
金曄路/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博士
俞若玫/作家、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兼任講師
姚偉斌/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博士
施安娜/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博士生
施育曉/香港大學哲學碩士
施岳文/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碩士
施達明/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博士(教育心理學)
施德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
施潔玲/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洪 磬/英國倫敦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
洪真如/香港科技大學納米科學及技術系博士生
洪輝進/
胡子茵/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胡世君/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文學碩士
胡金榮/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胡凱晴/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高級文憑學生
英美茵/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碩士
范潔穎/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語言學部講師
倪倩珩/瑞士日內瓦國際人道法及人權學院高級國際人道法研究碩士
唐嘉汶/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唐慧敏/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碩士
容 暉/英國劍橋大學教育系碩士
容啟初/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容啟聰/澳洲雪梨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孫國慧/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徐力恒/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生
徐承恩/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哲學碩士、執業醫生
徐啟榮/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徐樂文/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物理系哲學博士生
翁文康/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翁慧敏/香港中文大學 工商管理
袁志彬/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及輔導學糸助理教授
袁英傑/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
袁效賢/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
袁智仁/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碩士
袁瑋熙/英國牛津大學政治系碩士研究生
馬先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高俊傑/文學雜誌《字花》主編
馬慧儀/台灣東南亞神學院神學博士
高韻妮/匈牙利布達佩斯中歐大學政治學碩士
馬耀宗/香港嶺南大學經濟系碩士研究生
區子和/香港中文大學跨文化研究碩士
區天倫/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公共管理碩士
區國強/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區諾軒/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研究生
堵建偉/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張 達/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張 薇/美國紐約大學文學碩士
張一帆/英國聖安德魯斯歐洲人文研究碩士
張天得/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碩士
張孜藝/美國艾默理大學心理系研究生
張育嘉/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學生
張佩思/台灣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張勁駒/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碩士
張彧暋/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導師
張悅瑩/英國伯明翰大學英文系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文學碩士
張浩榮/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城市規劃系碩士
張啟聰/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碩士、教師
張康生/香港藝術學院兼任講師
張焯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博士
張嘉麟/法國巴黎索邦第四大學音樂學碩士生
張翠瑜/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研究生
張潤權/美國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
張銳明/中聖書院 科技及人文教育科科主任
張燕屏/英國華威大學創意與媒體企業碩士
張穎珊/香港大學心理學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價值教育文學碩士
張韻琪/英國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發展研究碩士
戚瑛育/英國約克大學環境學系碩士研究生
梁天卓/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曹文偉/回歸基督精神同盟
曹文傑/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博士候選人
曹文翬/文化研究系碩士、中學通識科老師
梁以文/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候選人
梁永達/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
梁宇軒/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文學碩士
梁志傑/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碩士
梁佩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碩士研究生
梁卓恒/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候選人
梁俊佳/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生
梁昭研/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碩士生
梁盈慧/社工
梁家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碩士
梁恩榮/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
梁祖恩/英國雪菲爾大學熱動力學博士生
梁偉怡/香港浸會大學電視學院兼任講師
梁偉詩/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
梁淑明/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碩士、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文學系碩士
梁雪驄/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梁菁雯/藝術及設計系講師
梁瑞敬/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
梁瑋暘/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梁經緯/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
梁靖康/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碩士
梁慧思/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生
梁曉芙/英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所音樂博士
梁曉勁/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中學教師
梁燕玲/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
梁鎮浩/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純數學碩士生
梁麗欣/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符榮師/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文學碩士
莊潤澤/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生
莊曉陽/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東研究碩士
莊璟珉/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高級專任導師
許少榮/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許沁淘/英國列斯大學女性主義理論及藝術實踐碩士、香港大學社會科學(輔導)碩士
許佩琳/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許英琪/Chief Medical Resident, Pennsylvania Hospital, UPHS system
許偉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工作碩士
許雅舒/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導師
許頌聲/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博士候選人
許嘉兒/瑞士日內瓦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生
許漢榮/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生
許德成/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
許錦成/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兼職導師
許寶強/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陳 卉/香港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
陳 雲/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
陳 豪/美國西北大學法文系哲學博士
陳小珊/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陳小萍/香港嶺南文化研究碩士生
陳士齊/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
陳子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
陳少平/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博士
陳心怡/香港城市大學法律碩士
陳文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郭天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
陳文慧/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陳永洲/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博士
陳巧盈/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陳永浩/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地理系兼任講師
陳永新/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哲學碩士
陳兆生/香港理工大學品質管理學碩士
陳仲康/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碩士
陳成斌/美國杜蘭大學人文學院梅隆基金博士後研究學人
陳旭熙/美國馬里蘭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
郭妙琴/香港嶺南大學中文文學碩士 、註冊教師
陸志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
陳志宏/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導師
陳志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研究生
陳志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陳志隆/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陳志謙/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碩士
陸卓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陳東禹/文學雜誌《字花》行政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陳欣欣/美國波莫納大學助理教授
陳秉蘭/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發展研究碩士
陳亮程/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生
陳俊成/香港科技大學資資訊科技碩士
陳保焜/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學士、基督教機構同工
陸俊輝/澳洲蒙納殊大學大氣科學碩士生
陳恆義/日本京都大學人間環境學碩士
郭美芝/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
陳家儀/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陳家駿/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
陳浩賢/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博士
陳浩輝/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碩士
陳偉信/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陳健偉/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數學系博士研究生
陳偉儀(陳慧)/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碩士、香港演藝學院電視電影學院講師
陳國邦/南澳洲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陶培康/香港城市大學媒體文化碩士
陳婉麗/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博士生
陳紹珩/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理學碩士
陳凱宜/香港大學哲學系碩士
陳惠儀/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藝術文化工作者
郭斯恆/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講師
陳智傑/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博士候選人
陳智達/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
陸詠賢/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陳敬慈/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陳楚海/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物理系博士候選人
陳裕君/戲劇教育工作者
陳達燊/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碩士
陳嘉銘/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
陳嘉賢/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陳幗慈/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陳綺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系、城市當代舞蹈團行政總監
陳銘匡/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陳劍青/香港浸會大學地理學系哲學碩士
陳慕勤/香港中文大學應用英文語言學碩士
陳稼祥/英國威爾斯大學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陳銳才/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博士候選人
陳曉志/澳洲國立巴拉特大學資訊科技系學士
陳曉嵐/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醫學博士
陳樹鳴/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哲學碩士、通識教師
陳燕遐/香港科技大學哲學博士
陳穎橋/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陳錦華/英國倫敦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生
陳靜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博士
陳錦輝/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
陳濬靈/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臨床心理學博士生
郭黛施/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哲學碩士
郭麗容/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碩士
陳繼宇/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資訊科技總監
陳耀明/香港中文大學法律系博士生
陳耀堂/美國紐約河濱街教育學院教育學碩士
陳顯達/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碩士
麥沛泉/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主任
麥秀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博士侯選人
麥金華/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研究學系博士
麥晉然/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碩士生
麥浩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北京大學國際事務碩士生
麥海珊/藝術家、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博士
麥烜杰/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生
麥健輝/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博士
麥傑豪/美國伊利諾大學數學系博士候選人
麥耀之/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政治經濟學部兼任講師
傅曉君/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博士課程學生
彭家維/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彭澤生/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研究生
曾仲堅/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傳播學系博士生
曾兆賢/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碩士
曾安芙/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曾俊榮/香港嶺南大學文學院高級研究助理
曾家洛/香港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生
曾家煒/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及數學工程博士研究生
曾國平/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學院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曾善明/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文學碩士
曾智勇/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
曾愛盈/香港大學新聞系碩士
曾楚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環境與發展系碩士
曾瑞明/香港大學哲學博士、中學通識教師
曾嘉儀/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曾銳明/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博士生
湯旭瑜/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博士
湯麗嫦/香港中文大學碩士生、中學教師
程展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
程衞權/中聖書院通識教育科科主任
舒 琪/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
黃子瑋/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碩士生
黃子寧/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黃小燕/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碩士
黃子鍵/香港大學醫學院碩士生
黃文浩/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文學碩士、教師
黃世澤/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前客席講師
黃可偉/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
黃安娜/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黃宇軒/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地理系博士生
黃汶欣/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黃沐恩/美國辛辛那堤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馮卓奇/香港嶺南大學社區學院社會科學副學科主任及助理學院講師
馮孟昕/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碩士
黃冠能/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文學碩士
黃家俊/作家、香港小說學會理事
馮家傲/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城市管理系碩士
馮振超/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黃海明/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哲學碩士
馮浩然/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
黃浩銘/香港中文大學社會政策碩士
馮祖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導師
黃偉健/香港中文大學東華社區書院兼任講師
黃偉業/英國伯明翰大學哲學、神學及宗教學院博士研究生
黃偉鴻/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專任導師
馮啟俊/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及輔導學系研究助理
黃國軒/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特殊教育老師
黃國輝/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博士生
黃康怡/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生
黃梓勇/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
黃梓臻/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物理系博士生
馮紹文/香港大學工程學系碩士
馮巽君/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研究碩士
馮智政/香港大學政治及行政系碩士
黃斯夏/香港大學理學碩士生
黃淼暉/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哲學碩士
黃愛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碩士
黃愛華/挪威奧斯陸大學媒體研究哲學碩士生
黃照達/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
馮筠文/英國雪菲爾大學能源部博士生
黃裕田/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碩士
馮嘉誠/英國華威大學東亞及國際關係研究碩士生
黃漢華/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博士
馮儁熙/美國喬治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及生物統計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馮慧心/恆生管理學院講師
黃慧賢/美國加州聯合神學研究院哲學博士生
黃慧賢/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碩士研究生
馮慶強/藝術工作者
黃潤強/英國斯塔福郡大學資訊科技管理碩士
馮曉靈/香港理工大學翻譯及傳譯文學碩士
黃穎瑜/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黃競浩/香港大學Quality of Life Research博士候選人
楊 倩/香港大學附屬學院社會科學系兼任講師
楊 陽/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導師
楊宏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楊秉基/好戲量藝術總監
楊俊賢/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楊思言/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及哲學碩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基督教研究碩士
楊啟聰/香港浸會大學媒體管理社會科學碩士
楊彩杰/法國天主教大學學生、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碩士
楊智誠/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運動學系博士研究生
楊嘉恩/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楊嘉輝/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楊德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
楊慧儀/香港浸會大學翻譯課程副教授
楊諾祈/英國劍橋大學地理系哲學碩士
溫志光/香港理工大學講師
溫華偉/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葉天佩/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助理專職研究員
葉俊延/英國國家大氣科學中心研究員
葉冠霖/香港公開大學人民社會科學院兼任導師
葉家威/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葉國豪/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葉焯堯/美國馬里蘭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
葉竣然/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研究生
葉嘉殷/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哲學碩士
葉德生/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詹志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系博士生
賈勝楓/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碩士
鄒仲安/香港嶺南文化研究碩士
鄒宇熙/英國華威大學複雜系統博士生
鄒宇謙/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博士生
鄒幸彤/英國劍橋大學地球物理系碩士
雷永錫/英國約克大學文化社會學碩士
雷兆恆/歐盟瑪麗居里夫人研究獎博士後研究員
雷奕思/香港浸會大學環境及公共衛生管理碩士生
雷浩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靳清揚/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生
雷翠芝/香港大學文學院哲學碩士
廖詩颺/英國伯明翰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暨永雄/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甄偉文/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
趙子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
趙婉明/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哲學碩士
趙綺鈴/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
趙曉暉/英國愛丁堡大學科技與社會系研究碩士
魂 游/亞洲藝術文獻庫項目研究員、英國西英格蘭大學文化及媒體研究碩士
劉 琦/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劉天熹/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系博士
劉永漢/香港中文大學女性研究碩士
劉卓輝/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高級研究助理
劉保禧/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劉思航/香港大學城市規劃碩士生
劉家昌/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碩士
劉振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所教育博士
劉振鵬/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
劉海龍/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哲學碩士候選人
劉清平/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
劉凱豪/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導師
劉喜寶/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及發展心理學碩士
劉智勇/香港理工大學文學碩士
劉勤銳/香港電影資料館執行編輯
劉楚翹/香港嶺南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生
劉嘉慶/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碩士
劉漢威/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碩士、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助理
劉劍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哲學碩士
劉樹偉/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
劉曉雲/香港大學圖書館及資訊管理理學碩士生
潘小文/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研士
歐子超/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計算機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潘子嫦/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
潘宇軒/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助理
歐雨山/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碩士
潘浩倫/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潘海逸/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歐偉民/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博士生
潘健侶/北京體育大學碩士、中國歷史教師
潘國靈/作家、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講師
歐陽檉/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學顧問
樊樂怡/英國倫敦藝術大學藝術碩士生
歐麗穎/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畢業生
潘顥頤/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哲學碩士生
蔡 潔/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蔣 濛/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
蔡志厚/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
蔡芷筠/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客席講師
蔡思穎/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哲學系博士生
蔡惠貞/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
蔡碧蓮/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蔡潔恩/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大氣及海洋科學博士生
蔡穎儀/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導師
鄧力恆/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
鄧小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
鄭太經/澳洲麥覺理大學教育碩士、中學中國歷史科教師
鄧文韜/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
鄧巧卿/英國華威大學英語教育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生
鄧正健/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鄭正賢/香港科技大學文學碩士(社會科學)
鄭妍虹/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系碩士
鄧秀貞/香港城市大學 創意媒體學院碩士
鄧怡勳/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鄭松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鄭玥兒/香港浸會大學市場學系助理教授
鄭威鵬/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
鄭若然/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學士
鄭家榮/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哲學碩士
鄭家駒/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鄭庭筠/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傳播及公共關係系講師
鄭健城/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鄧啟怡/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碩士生
鄭敏華/香港大學城市規劃碩士
鄧湯美/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文學碩士
鄧湛榮/教育碩士、中學老師
鄭肇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
鄭樂恒/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鄧潤棠/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鄭樹坤/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鄧澤嘉/香港科技大學文學碩士/通識科老師
鄭錦源/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鄧鍵一/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
鄭鎮潮/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哲學碩士
黎智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生
黎嘉儀/香港中文大學傳播系碩士
黎慧儀/芬蘭AALTO大學藝術系碩士生
盧日高/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哲學碩士、通識教師
盧亦瑜/英國列斯大學藝術教育碩士
盧家豪/美國伊利諾大學物理系博士候選人
盧恩臨/香港城市大學 應用社會科學系碩士
盧偉樂/澳洲五龍崗大學數學系哲學博士
盧惠玲/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
禤智偉/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研究員
盧覺麟/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蕭 恆/香港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蕭浩翀/美國史丹福大學數學系博士生
蕭超杰/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學生
蕭裕均/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及社會變遷學系博士候選人
賴建國/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系課程主任
霍志廣/美國康乃爾大學數學系博士候選人
霍婉紅/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系講師
霍梓楠/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哲學碩士
閻靖靖/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駱穎佳/香港嶺南大學社區學院人文學科兼任講師
龍子維/香港中文大學分子生物技術學畢業生
龍天賜/華威大學金融數學碩士生
戴遠雄/法國圖盧茲第二大學哲學系碩士
繆健樂/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社會工作)研究生、註冊教師
薛德敖/英國列斯大學東亞研究碩士
謝文欣/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助理
謝冠東/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學士
謝家樂/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
謝浩麟/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謝傲霜/香港大學文學及文化研究碩士
謝道邦/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碩士
謝曉虹/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導師
謝樹堂/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
謝馥盈/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哲學碩士
鍾碩殷/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學士
鍾德勝/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鍾樂偉/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兼任講師
鍾緯正/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
鍾寶倫/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簡仲威/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碩士
簡志偉/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碩士
鄺健銘/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
鄺國權/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博士研究生
羅 拓/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碩士
羅永生/香港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羅致翹/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羅家東/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傲外科學系言語治療師
羅家豪/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講師
羅偉剛/通用電器醫療集團後博士研究員
羅智健/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助理教授
羅琛堡/日本情報科学芸術大学院大学修士
羅進昌/香港嶺南大學社會學院講師
羅瑞芬/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羅樂敏/文學雜誌《字花》記者
譚以諾/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
譚兆仁/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哲學碩士
譚志基/香港理工大學英語語言藝術文學碩士
譚俊傑/英國牛津大學法律碩士、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兼任導師
譚健偉/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助理.
譚穎詩/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
關文偉/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博士
關南偉/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特許測量師
關浩然/香港中文大學生化系碩士
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
龐慧行/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科學博士
嚴子傑/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生
蘇偉業/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蘇國鋒/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導師
蘇欽華/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哲學碩士
蘇樂怡/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助教
蘇曉彤/香港大學圖書館資訊理科碩士
蘇澤民/恆生管理學院講師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678人)
暫時總人數:691人
*有意聯署的朋友,請電郵至林輝(tassiefred@gmail.com)或李祖喬(lichokiu@gmail.com)
香港知識社會的臨界點﹕尊重知識、尊重邏輯、尊重理性、尊重選民 ──年輕學人促請政府收回「敗者替補」方案聯署聲明
http://byelectionpetition.blogspot.com/
政府昨日提出修訂,於方案中加入「同名單替補」元素,然而我們認為方案仍然有違所有聯署學者的五點共識。例如一人名單的梁國雄出缺,依然會由不獲同一授權的 田北俊替補,制度依然是世界所無的奇談,而政府聲稱新方案與德國、芬蘭和波蘭「看齊」,求真態度再度令人失望,反映對咨詢民意的過程依然漠視,對學術、知 識和邏輯的尊重同樣輕蔑,我們決定按計劃刊登聯署聲明,呼籲政府回頭是岸,撤回任何含有「敗者替補」元素的方案,對相關提案正式諮詢各界意見。
是次參與聯署者已超過600人,都是來自本地及海外數十所不同大學的碩士、博士、教授或從事學術工作的年輕學者。聯署聲明及部份名單將於明日(6月29日)刊登於明報及AM730兩份報紙。由於時間緊迫及版面關係,報章廣告只能刊登部份聯署者名字,而詳細名單則會在網上不斷更新,望各位聯署者見諒。
-------
我們是一群心繫香港的年輕學術工作者,在不同院校接受教育,或從事研究及教育工作。我們的訓練來自不同學科、在社會參與不同團體,但都相信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教導學生,都應該重視最基本的理性思考、邏輯思辨和知識傳承。社會必須尊重這些核心價值,否則香港累積多年的政治制度、社會倫理和文化規範,均會失去國際、內地甚至港人長久以來的信任。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提交的立法會議席替補機制條例草案,預計將於本年度的立法會會期內通過,由推出至通過不足三個月,並不設公眾諮詢。政府以杜絕「變相公投」為由,建議若有立法會議員因辭職、生病或死亡等原因出缺,議席均會由選舉時獲得最大餘額票數的落敗候選人填補。如果候補者有相同票數,則以抽籤決定。
我們對「變相公投」、香港民主進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各有不同意見,立場時有相左。但是,我們一致認為:
1.「敗者替補」有違最基本的選舉理論、民主理論與比較政治理論。它把比例代表、民意、授權等概念完全扭曲,為世界各地民主與非民主政體所未見。若草案言之成理,則香港固有的政治傳統,以及國際學界認可和承傳多年的知識基礎和信念,均會被全盤推翻;
2.政府列舉的「外國例子」明顯屬偷換概念,也是對相關學科及知識的根本藐視。該外國例子並非「敗者替補」,而是來自同一授權名單的替補。如此論證,對下一代的求學觀念及香港作為知識型城市的國際形象,均有極負面的影響;
3. 政府拒絕設立諮詢期的決定不但漠視民意,理據亦有違根本邏輯思辨。政府以「變相公投」投票率低為由,指「敗者替補」獲廣泛民意支持、毫無修訂空間,因而拒絕設立諮詢期,假如上述邏輯成立,日後所有諮詢均屬多餘,並變相鼓勵研究員隨意演繹及騎劫民意的不當學風,日後亦更難以學術研究掌握民意;
4. 政府陳述的理據令社會越來越輕視制度建構,破壞議會和社會通過協商達到共識、尊重不同意見的理性傳統。政府以目前敗者替補方案受益人多為泛民主派候選人為由,作為社會應接受方案的理由,除了是對「政制」與「政治」的根本混淆,更牽頭強化了所謂「泛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對立,鼓勵下一代不再重視制度的建立;
5.草案建議及目前政府的諮詢過程和態度,並未體現對法治的應有尊重。草案是否與《基本法》及《人權法》確保港人可以自由選出民意代表的權利相符,為必須嚴肅認真討論的課題;否則可能會引發更多濫用機制的情況,政府絕不可輕視之;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擔心「敗者替補」方案的通過,將是香港偏離知識型社會的臨界點,令社會不再重視程序公義、理論建構、邏輯理性等香港學術界一直以來的核心信念,為下一代帶來「權力可以凌駕一切常識」的不良影響。我們懇請政府回頭是岸,立刻撤回「敗者替補」方案,並對相關提案認真諮詢各界意見。
發起人:
沈旭暉/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
林 輝/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黃培烽/英國伯明翰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孔誥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李達寧/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梁啟智/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領袖培育課程副主任
李祖喬/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博士生
邵家臻/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講師
葉蔭聰/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
陸偉棋/英國牛津大學地理系博士
胡恩威/進念 二十面體藝術總監
健 吾/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講師
黃偉豪/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13人)
聯署人:
BAIG, Raees/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博士
LAI, Veronica/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LAM, T K/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生
LAU, Chung Pong/香港大學淡水生態學博士
LAU, Ngar Sze Elsa/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政治、哲學及宗教系博士生
LEUNG, Ivanhoe/英國牛津大學化學研究實驗室博士生
LIN, Lawrence King Lun/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服裝設計學院
LUK, Sheung Kan/英國牛津大學經濟系博士候選人
NG, Cheuk Kwong/香港大學物理學系博士候選人
NG, Leonard/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SUEN, Eric/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城市規劃碩士
TSE, Wang-Kong/美國馬里蘭大學物理系博士
YEUNG, Paul/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學碩士
丁宏量/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比較政治碩士
方子豪/美國史丹福大學數學系博士生
孔仲仁/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哲學碩士
方志恆/香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方欣浩/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博士候選人
文家傑/恆生管理學院講師
方家喜/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中學教師
文浩然/明愛專上學院工商管理學系高級講師
毛淳宇/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碩士
方博威/美國康奈爾大學數學系博士生
方富潤/香港大學圖書館及資訊管理理學碩士
方景陞/香港中文大學理學(物理學) 碩士生
文嘉慧/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文嘉賢/香港中文大學價值教育文學碩士、大專講師
王 駿/香港大學語言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講師
王邦華/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哲學博士候選人
王家禮/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王浩泳/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
王紫芽/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王漫華/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王慧敏/英國約克大學政治系博士生
王慧麟/英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系哲學博士
王潔瑩/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哲學碩士
丘偉國/台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及政治系博士生
四維出世/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兼任講師
古遠政/香港中文大學訊息工程學系博士
甘文鋒/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
石俊德/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甘詠雯/德國包浩斯大學建築學系哲學博士生
石傲枝/香港理工大學會計與金融學院法律部導師
伍一勤/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碩士生
伍子豐/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物理系碩士
伍志健/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碩士
伍宥寗/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伍美蓮/香港中文大學價値教育文學碩士課程導師
任萃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英文系博士生
伍愷欣/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語言學系碩士
朱天中/英國劍橋大學運籌學碩士、香港科技大學營運管理博士生
朱心曲/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研究碩士
朱永基/香港城市大學語文學部及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任講師
朱浩霆/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金融學碩士
朱啟正/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系碩士生
朱淑玲/牛津大學出版社副教育課程發展總監
朱凱麟/英國約克大學社會學系傳播學博士生
朱鎬全/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研究文學碩士生
朱耀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哲學碩士、中學歷史及通識教師
江小惠/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碩士
江學琛/香港大學理科計算機學碩士
何 故/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講師
何子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何志宏/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碩士
何坤閱/美國馬里蘭大學物理系博士候選人
余家豪/英國倫敦書院大學國際公共政策碩士生
余振雄/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何偉明/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導師
何健基/急症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文學碩士
何偉業/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余啟明/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學生
何啟榮/美國關島大學商業及公共行政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何啟豪/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系碩士
何彩滿/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何雪瑩/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余惠冰/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高級專任導師
何智揚/香港大學歴史系碩士生
何舒曦/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社會科學系碩士
何逸敏/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研究助理
何嘉莉/香港城市大學法學碩士
何榮宗/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何漢峰/英國華威大學經濟學碩士
何德漢/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利建邦/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吳家信/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哲學碩士
吳家樂/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碩士
吳偉業/香港中文大學工業及組織心理學碩士研究生
吳國偉/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吳國鈞/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吳淦濠/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研究文學碩士生
吳紹倫/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哲學碩士
吳凱宇/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博士生
吳斯憲/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及電子商務理學碩士
吳愛達/香港城市大學傳播與新媒體文學碩士
吳嘉誠/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純數學學系博士生
吳嘉濠/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系哲學碩士生
吳夢珊/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吳學東/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歷史文學碩士
呂 潔/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通識教師
呂文珊/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呂俊健/香港中文大學生化系博士、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研究員
呂惠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導師、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哲學碩士
呂榮淳/英國設菲爾德大學政治傳播碩士
岑崇峯/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博士生
巫惠玲/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候選人
岑學敏/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
李 聰/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碩士
李小良/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李文清/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哲學碩士
李世莊/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
李令喬/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文學碩士
李以進/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李永濓/英國倫敦大學人力資源碩士
李向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研究生
李至君/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李克賢/英國諾丁罕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
李志輝/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
李志鏗/英國華威大學國際安全研究碩士生
李依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醫學研究中心後博士研究員
李卓賢/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哲學碩士及教學助理
李宗瀚/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碩士候選人
李泳萱/英國愛丁堡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李芸輝/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政治系博士生
李彥豪/香港浸會大會社會工作碩士
李昶立/香港大學國際關係學碩士
李盈慧/美國喬治亞州大學物理及天文學系博士生
李家豪/加拿大女王大學研究院碩士
李庭豐/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李浩良/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哲學碩士研究生
李浩鈴/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研究生
李健勤/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
李康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
李敏剛/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系碩士生
李敏儀/香港大學法學哲學博士、樹仁大學法律與商業學系助理教授
杜紹康/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李凱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生
李詠傑/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系博士生
李勤成/香港專業進修學院英文科兼職講師
李經諱/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碩士
李漢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哲學碩士
李肇祐/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李慧君/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文學碩士
李慧明/澳洲昆士蘭大學運動物理治療碩士
李慧嫻/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李慶亮/香港大學病理學系碩士
杜潔森/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助理教授
杜礎圻/上海復旦大學碩士
李藹治/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
李耀章/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碩士
沈 蔚/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碩士研究生
沈頌怡/美國波士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沈寶莉/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阮文略/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博士生
阮衛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阮耀啟/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
卓俊超/香港城巿大學會計及法律系學士
卓嘉健/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生
周子恩/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香港浸會大學青年輔導學碩士
周立民/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
周汶璁/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醫療康護學高級文憑、香港註冊中學實驗室技術員
周冠宗/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生
周思中/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周昭和/香港中文大學博士
周國銓/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碩士生
周惠賢/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導師
周煐傑/澳洲葛里菲斯大學戲劇教育碩士生
周漢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理論碩士
周錦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周耀恆/明愛專上學院通識教育及語文學系講師
孟繁麟/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哲學博士生
房吉祥/香港城巿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哲學碩士
招侃潛/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候選人
林永堅/恆生管理學院講師
林仲岷/教育碩士,工商管理碩士
林志民/英國劍橋大學犯罪學系碩士
易汶健/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
林依玲/香港大學法律系碩士(人權)
林尚德/歐洲哲學碩士
林彥彰/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碩士
林美兒/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應用語言學文學碩士
林倩怡/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林偉傑/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學士
林偉賢/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林國彬/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牧兼實習主任
林婉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候選人
林智浩/香港中文大學神道學碩士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天水圍堂宣教師
林景輝/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及行政學士
林智聰/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學系碩士生
林雅莉/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生
林會壇/香港城市大學 發展研究社會科學碩士
林達成/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
林嘉禾/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
林嘉琪/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
林嘉豪/香港大學哲學系碩士
林肇東/香港大學化學系哲學博士
林綸蕙/英國列斯大學英文系碩士生
林緻茵/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研究生
林曉晴/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林興武/高級晶片設計工程師
邱文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海洋學碩士
邱兆玲/香港大學經濟學碩士
邱兆麟/香港大學教育學碩士
金佩瑋/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邱祖淇/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講師
邱偉平/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翻譯課程助理教授
金曄路/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博士
俞若玫/作家、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兼任講師
姚偉斌/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博士
施安娜/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博士生
施育曉/香港大學哲學碩士
施岳文/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碩士
施達明/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博士(教育心理學)
施德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
施潔玲/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洪 磬/英國倫敦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
洪真如/香港科技大學納米科學及技術系博士生
洪輝進/
胡子茵/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胡世君/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文學碩士
胡金榮/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胡凱晴/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高級文憑學生
英美茵/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碩士
范潔穎/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語言學部講師
倪倩珩/瑞士日內瓦國際人道法及人權學院高級國際人道法研究碩士
唐嘉汶/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唐慧敏/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碩士
容 暉/英國劍橋大學教育系碩士
容啟初/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容啟聰/澳洲雪梨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孫國慧/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徐力恒/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生
徐承恩/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哲學碩士、執業醫生
徐啟榮/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徐樂文/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物理系哲學博士生
翁文康/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翁慧敏/香港中文大學 工商管理
袁志彬/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及輔導學糸助理教授
袁英傑/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
袁效賢/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
袁智仁/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碩士
袁瑋熙/英國牛津大學政治系碩士研究生
馬先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高俊傑/文學雜誌《字花》主編
馬慧儀/台灣東南亞神學院神學博士
高韻妮/匈牙利布達佩斯中歐大學政治學碩士
馬耀宗/香港嶺南大學經濟系碩士研究生
區子和/香港中文大學跨文化研究碩士
區天倫/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公共管理碩士
區國強/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區諾軒/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研究生
堵建偉/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張 達/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張 薇/美國紐約大學文學碩士
張一帆/英國聖安德魯斯歐洲人文研究碩士
張天得/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碩士
張孜藝/美國艾默理大學心理系研究生
張育嘉/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學生
張佩思/台灣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張勁駒/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碩士
張彧暋/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導師
張悅瑩/英國伯明翰大學英文系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文學碩士
張浩榮/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城市規劃系碩士
張啟聰/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碩士、教師
張康生/香港藝術學院兼任講師
張焯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博士
張嘉麟/法國巴黎索邦第四大學音樂學碩士生
張翠瑜/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研究生
張潤權/美國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
張銳明/中聖書院 科技及人文教育科科主任
張燕屏/英國華威大學創意與媒體企業碩士
張穎珊/香港大學心理學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價值教育文學碩士
張韻琪/英國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發展研究碩士
戚瑛育/英國約克大學環境學系碩士研究生
梁天卓/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曹文偉/回歸基督精神同盟
曹文傑/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博士候選人
曹文翬/文化研究系碩士、中學通識科老師
梁以文/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候選人
梁永達/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
梁宇軒/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文學碩士
梁志傑/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碩士
梁佩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碩士研究生
梁卓恒/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候選人
梁俊佳/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生
梁昭研/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碩士生
梁盈慧/社工
梁家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碩士
梁恩榮/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
梁祖恩/英國雪菲爾大學熱動力學博士生
梁偉怡/香港浸會大學電視學院兼任講師
梁偉詩/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
梁淑明/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碩士、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文學系碩士
梁雪驄/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梁菁雯/藝術及設計系講師
梁瑞敬/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
梁瑋暘/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梁經緯/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
梁靖康/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碩士
梁慧思/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生
梁曉芙/英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所音樂博士
梁曉勁/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中學教師
梁燕玲/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
梁鎮浩/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純數學碩士生
梁麗欣/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符榮師/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文學碩士
莊潤澤/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生
莊曉陽/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東研究碩士
莊璟珉/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高級專任導師
許少榮/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許沁淘/英國列斯大學女性主義理論及藝術實踐碩士、香港大學社會科學(輔導)碩士
許佩琳/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許英琪/Chief Medical Resident, Pennsylvania Hospital, UPHS system
許偉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工作碩士
許雅舒/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導師
許頌聲/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博士候選人
許嘉兒/瑞士日內瓦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生
許漢榮/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生
許德成/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
許錦成/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兼職導師
許寶強/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陳 卉/香港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
陳 雲/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
陳 豪/美國西北大學法文系哲學博士
陳小珊/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陳小萍/香港嶺南文化研究碩士生
陳士齊/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
陳子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
陳少平/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博士
陳心怡/香港城市大學法律碩士
陳文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郭天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碩士
陳文慧/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陳永洲/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博士
陳巧盈/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陳永浩/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地理系兼任講師
陳永新/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哲學碩士
陳兆生/香港理工大學品質管理學碩士
陳仲康/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碩士
陳成斌/美國杜蘭大學人文學院梅隆基金博士後研究學人
陳旭熙/美國馬里蘭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
郭妙琴/香港嶺南大學中文文學碩士 、註冊教師
陸志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
陳志宏/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導師
陳志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研究生
陳志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陳志隆/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陳志謙/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碩士
陸卓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陳東禹/文學雜誌《字花》行政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陳欣欣/美國波莫納大學助理教授
陳秉蘭/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發展研究碩士
陳亮程/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生
陳俊成/香港科技大學資資訊科技碩士
陳保焜/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學士、基督教機構同工
陸俊輝/澳洲蒙納殊大學大氣科學碩士生
陳恆義/日本京都大學人間環境學碩士
郭美芝/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
陳家儀/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陳家駿/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
陳浩賢/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博士
陳浩輝/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碩士
陳偉信/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陳健偉/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數學系博士研究生
陳偉儀(陳慧)/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碩士、香港演藝學院電視電影學院講師
陳國邦/南澳洲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陶培康/香港城市大學媒體文化碩士
陳婉麗/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博士生
陳紹珩/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理學碩士
陳凱宜/香港大學哲學系碩士
陳惠儀/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藝術文化工作者
郭斯恆/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講師
陳智傑/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博士候選人
陳智達/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導師、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
陸詠賢/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陳敬慈/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陳楚海/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物理系博士候選人
陳裕君/戲劇教育工作者
陳達燊/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碩士
陳嘉銘/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
陳嘉賢/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陳幗慈/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陳綺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系、城市當代舞蹈團行政總監
陳銘匡/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陳劍青/香港浸會大學地理學系哲學碩士
陳慕勤/香港中文大學應用英文語言學碩士
陳稼祥/英國威爾斯大學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陳銳才/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博士候選人
陳曉志/澳洲國立巴拉特大學資訊科技系學士
陳曉嵐/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醫學博士
陳樹鳴/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哲學碩士、通識教師
陳燕遐/香港科技大學哲學博士
陳穎橋/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陳錦華/英國倫敦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生
陳靜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博士
陳錦輝/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
陳濬靈/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臨床心理學博士生
郭黛施/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哲學碩士
郭麗容/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碩士
陳繼宇/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資訊科技總監
陳耀明/香港中文大學法律系博士生
陳耀堂/美國紐約河濱街教育學院教育學碩士
陳顯達/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碩士
麥沛泉/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主任
麥秀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博士侯選人
麥金華/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研究學系博士
麥晉然/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碩士生
麥浩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北京大學國際事務碩士生
麥海珊/藝術家、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博士
麥烜杰/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生
麥健輝/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博士
麥傑豪/美國伊利諾大學數學系博士候選人
麥耀之/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政治經濟學部兼任講師
傅曉君/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博士課程學生
彭家維/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彭澤生/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研究生
曾仲堅/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傳播學系博士生
曾兆賢/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碩士
曾安芙/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曾俊榮/香港嶺南大學文學院高級研究助理
曾家洛/香港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生
曾家煒/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及數學工程博士研究生
曾國平/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學院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曾善明/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文學碩士
曾智勇/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
曾愛盈/香港大學新聞系碩士
曾楚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環境與發展系碩士
曾瑞明/香港大學哲學博士、中學通識教師
曾嘉儀/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曾銳明/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博士生
湯旭瑜/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博士
湯麗嫦/香港中文大學碩士生、中學教師
程展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
程衞權/中聖書院通識教育科科主任
舒 琪/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
黃子瑋/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碩士生
黃子寧/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黃小燕/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碩士
黃子鍵/香港大學醫學院碩士生
黃文浩/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文學碩士、教師
黃世澤/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前客席講師
黃可偉/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
黃安娜/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
黃宇軒/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地理系博士生
黃汶欣/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黃沐恩/美國辛辛那堤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馮卓奇/香港嶺南大學社區學院社會科學副學科主任及助理學院講師
馮孟昕/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碩士
黃冠能/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文學碩士
黃家俊/作家、香港小說學會理事
馮家傲/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城市管理系碩士
馮振超/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黃海明/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哲學碩士
馮浩然/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
黃浩銘/香港中文大學社會政策碩士
馮祖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導師
黃偉健/香港中文大學東華社區書院兼任講師
黃偉業/英國伯明翰大學哲學、神學及宗教學院博士研究生
黃偉鴻/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專任導師
馮啟俊/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及輔導學系研究助理
黃國軒/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特殊教育老師
黃國輝/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博士生
黃康怡/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生
黃梓勇/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
黃梓臻/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物理系博士生
馮紹文/香港大學工程學系碩士
馮巽君/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研究碩士
馮智政/香港大學政治及行政系碩士
黃斯夏/香港大學理學碩士生
黃淼暉/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哲學碩士
黃愛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碩士
黃愛華/挪威奧斯陸大學媒體研究哲學碩士生
黃照達/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
馮筠文/英國雪菲爾大學能源部博士生
黃裕田/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碩士
馮嘉誠/英國華威大學東亞及國際關係研究碩士生
黃漢華/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博士
馮儁熙/美國喬治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及生物統計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馮慧心/恆生管理學院講師
黃慧賢/美國加州聯合神學研究院哲學博士生
黃慧賢/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碩士研究生
馮慶強/藝術工作者
黃潤強/英國斯塔福郡大學資訊科技管理碩士
馮曉靈/香港理工大學翻譯及傳譯文學碩士
黃穎瑜/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黃競浩/香港大學Quality of Life Research博士候選人
楊 倩/香港大學附屬學院社會科學系兼任講師
楊 陽/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導師
楊宏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楊秉基/好戲量藝術總監
楊俊賢/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楊思言/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及哲學碩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基督教研究碩士
楊啟聰/香港浸會大學媒體管理社會科學碩士
楊彩杰/法國天主教大學學生、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碩士
楊智誠/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運動學系博士研究生
楊嘉恩/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楊嘉輝/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楊德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
楊慧儀/香港浸會大學翻譯課程副教授
楊諾祈/英國劍橋大學地理系哲學碩士
溫志光/香港理工大學講師
溫華偉/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葉天佩/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助理專職研究員
葉俊延/英國國家大氣科學中心研究員
葉冠霖/香港公開大學人民社會科學院兼任導師
葉家威/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葉國豪/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葉焯堯/美國馬里蘭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
葉竣然/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研究生
葉嘉殷/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哲學碩士
葉德生/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詹志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系博士生
賈勝楓/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碩士
鄒仲安/香港嶺南文化研究碩士
鄒宇熙/英國華威大學複雜系統博士生
鄒宇謙/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博士生
鄒幸彤/英國劍橋大學地球物理系碩士
雷永錫/英國約克大學文化社會學碩士
雷兆恆/歐盟瑪麗居里夫人研究獎博士後研究員
雷奕思/香港浸會大學環境及公共衛生管理碩士生
雷浩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靳清揚/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生
雷翠芝/香港大學文學院哲學碩士
廖詩颺/英國伯明翰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暨永雄/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甄偉文/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
趙子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
趙婉明/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哲學碩士
趙綺鈴/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
趙曉暉/英國愛丁堡大學科技與社會系研究碩士
魂 游/亞洲藝術文獻庫項目研究員、英國西英格蘭大學文化及媒體研究碩士
劉 琦/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劉天熹/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系博士
劉永漢/香港中文大學女性研究碩士
劉卓輝/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高級研究助理
劉保禧/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劉思航/香港大學城市規劃碩士生
劉家昌/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碩士
劉振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所教育博士
劉振鵬/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
劉海龍/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哲學碩士候選人
劉清平/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
劉凱豪/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導師
劉喜寶/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及發展心理學碩士
劉智勇/香港理工大學文學碩士
劉勤銳/香港電影資料館執行編輯
劉楚翹/香港嶺南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生
劉嘉慶/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碩士
劉漢威/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碩士、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助理
劉劍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哲學碩士
劉樹偉/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
劉曉雲/香港大學圖書館及資訊管理理學碩士生
潘小文/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研士
歐子超/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計算機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潘子嫦/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
潘宇軒/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助理
歐雨山/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碩士
潘浩倫/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潘海逸/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歐偉民/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博士生
潘健侶/北京體育大學碩士、中國歷史教師
潘國靈/作家、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講師
歐陽檉/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學顧問
樊樂怡/英國倫敦藝術大學藝術碩士生
歐麗穎/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畢業生
潘顥頤/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哲學碩士生
蔡 潔/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蔣 濛/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
蔡志厚/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
蔡芷筠/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客席講師
蔡思穎/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哲學系博士生
蔡惠貞/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
蔡碧蓮/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蔡潔恩/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大氣及海洋科學博士生
蔡穎儀/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導師
鄧力恆/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
鄧小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
鄭太經/澳洲麥覺理大學教育碩士、中學中國歷史科教師
鄧文韜/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
鄧巧卿/英國華威大學英語教育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生
鄧正健/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鄭正賢/香港科技大學文學碩士(社會科學)
鄭妍虹/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系碩士
鄧秀貞/香港城市大學 創意媒體學院碩士
鄧怡勳/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鄭松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鄭玥兒/香港浸會大學市場學系助理教授
鄭威鵬/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
鄭若然/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學士
鄭家榮/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哲學碩士
鄭家駒/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鄭庭筠/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傳播及公共關係系講師
鄭健城/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鄧啟怡/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碩士生
鄭敏華/香港大學城市規劃碩士
鄧湯美/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文學碩士
鄧湛榮/教育碩士、中學老師
鄭肇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
鄭樂恒/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鄧潤棠/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鄭樹坤/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鄧澤嘉/香港科技大學文學碩士/通識科老師
鄭錦源/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鄧鍵一/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
鄭鎮潮/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哲學碩士
黎智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生
黎嘉儀/香港中文大學傳播系碩士
黎慧儀/芬蘭AALTO大學藝術系碩士生
盧日高/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哲學碩士、通識教師
盧亦瑜/英國列斯大學藝術教育碩士
盧家豪/美國伊利諾大學物理系博士候選人
盧恩臨/香港城市大學 應用社會科學系碩士
盧偉樂/澳洲五龍崗大學數學系哲學博士
盧惠玲/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
禤智偉/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研究員
盧覺麟/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蕭 恆/香港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蕭浩翀/美國史丹福大學數學系博士生
蕭超杰/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學生
蕭裕均/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及社會變遷學系博士候選人
賴建國/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系課程主任
霍志廣/美國康乃爾大學數學系博士候選人
霍婉紅/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系講師
霍梓楠/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哲學碩士
閻靖靖/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駱穎佳/香港嶺南大學社區學院人文學科兼任講師
龍子維/香港中文大學分子生物技術學畢業生
龍天賜/華威大學金融數學碩士生
戴遠雄/法國圖盧茲第二大學哲學系碩士
繆健樂/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社會工作)研究生、註冊教師
薛德敖/英國列斯大學東亞研究碩士
謝文欣/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助理
謝冠東/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學士
謝家樂/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
謝浩麟/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謝傲霜/香港大學文學及文化研究碩士
謝道邦/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碩士
謝曉虹/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導師
謝樹堂/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
謝馥盈/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哲學碩士
鍾碩殷/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學士
鍾德勝/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哲學碩士
鍾樂偉/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兼任講師
鍾緯正/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
鍾寶倫/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簡仲威/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碩士
簡志偉/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碩士
鄺健銘/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
鄺國權/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博士研究生
羅 拓/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碩士
羅永生/香港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羅致翹/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羅家東/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傲外科學系言語治療師
羅家豪/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講師
羅偉剛/通用電器醫療集團後博士研究員
羅智健/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助理教授
羅琛堡/日本情報科学芸術大学院大学修士
羅進昌/香港嶺南大學社會學院講師
羅瑞芬/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羅樂敏/文學雜誌《字花》記者
譚以諾/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
譚兆仁/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哲學碩士
譚志基/香港理工大學英語語言藝術文學碩士
譚俊傑/英國牛津大學法律碩士、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兼任導師
譚健偉/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助理.
譚穎詩/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
關文偉/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博士
關南偉/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生、特許測量師
關浩然/香港中文大學生化系碩士
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
龐慧行/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科學博士
嚴子傑/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生
蘇偉業/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蘇國鋒/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導師
蘇欽華/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哲學碩士
蘇樂怡/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助教
蘇曉彤/香港大學圖書館資訊理科碩士
蘇澤民/恆生管理學院講師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678人)
暫時總人數:691人
*有意聯署的朋友,請電郵至林輝(tassiefred@gmail.com)或李祖喬(lichokiu@gmail.com)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培訓再培訓
馮智政 Roundtable 研究所及其網絡理事會助理主席
經濟日報 2011-05-19
培訓再培訓,進修又進修,在這個「持續教育」的魔咒之下,港人好像與學校已經分不開了。筆者明白世界比以前難撈、競爭又大,「升呢」是生存的必要因素。CFA 要 CPT(專業培訓時數),律師又要 CPT,專業人士可以有閒時閒錢去上課,但低收入低技術人士,手停口停又如何培訓?事實上,低收入和低技術不一定互相掛勾,但香港知識型經濟,最需要進修的低技術人士卻是最沒有本錢去進修的一群。
僱員再培訓局與其他工人團體(例如:工聯會)提供了再培訓機制,給予勞工階層升呢機會。現時的再培訓課程主要吸引了部分非勞動人口進入勞動市場,包括家庭主婦及新來港移民。Nothing to lose,所以他們培訓門檻低,成果亦可較為顯著,當中的陪月員課程更創出新路。可惜,培訓還培訓、工作還工作,沒有商界、社會企業或成功企業模型在背後支持,再培訓出來的學員都只可以回去繼續再培訓,直至撞中一科有前途的課程。
「餐搵、餐食、餐餐清」,加上經濟模式的改變,一般低技術勞工的就業能力慢慢被蠶食,不幸的可能會在中晚年失業。循環不止的勞動周期:「低技術勞動→競爭力被蠶食→失業→再培訓→重回勞動市場→低技術勞動」,讓勞工失去工作的動力,或是失去競爭力,在勞資問題上成為永遠的弱勢。香港是否有需要改善現時的再培訓機制,讓老闆與員工都有動機及機會,追貼技術行業的發展,以免朝不保夕的弱勢勞工永無翻身之日?
﹏﹏﹏﹏﹏﹏﹏﹏﹏﹏﹏﹏﹏﹏﹏﹏
再培訓及持續教育:「一技傍身,養家脫貧?」info
5 月 21日 2:30 - 4:30 pm˙香港灣仔軒尼詩道 15 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 2 樓 202 室
查詢:2864 2906
以專題研習推動學生反思「全球化」現象的種種價值和倫理面向
1. | 以專題研習推動學生反思「全球化」現象的種種價值和倫理面向 [公教報] 2011-05-22 012 文教 馮智政 曾家洛 |
1 .公教報 | 2011-05-22 012| 文教| By 馮智政 曾家洛 |
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自二○○八年起,已開始推動不同項目鼓勵學生學習「全球化」概念及就相關現象進行探究。中心更透過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全球化」單元作為平台,引入「全球倫理」概念,鼓勵學生就各種全球化現象思考當中不同角色和持份者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在二○一○年十月,更與「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學會」合作推動「全球化」專題研習報告比賽。是項比賽初賽於二○一一年三月舉行,決賽則於五月舉行。 這次比賽採用「專題探究」形式進行,是基於這種方式具有以下兩個特點:學生自主和參與性較高;此學習方式是通過研究形式進行。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能對所探究的對象產生更深的了解和具有相當思考空間,去進行更具深度的倫理或價值反思。 主辦機構共接獲來自二十一間學校四十一隊近二百名學生報名參與。撰文時比賽已到達中段,並經初賽評審就各小組口頭匯報及書面報告作綜合評分後,選出了六隊出線決賽的隊伍。作者特意在一眾參賽隊伍報告中選出兩個不同主題,天主教學校隊伍報告,於《公教報》專欄與各讀者分享。 玫瑰崗學校隊伍 試圖解構富士康現象 隊伍「玫記解密」指出「國際分工一方面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卻產生剝削勞工的問題,造成血汗工廠。可見國際分工的影響有利亦有弊。」她們從個案研究和向內地民工進行問卷調查來剖析全球化的國際分工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富士康現象帶來的爭議等問題。她們指出國際分工能為發展中國家人民提供職位改善他們生活。然而,同時間部份企業只眼於經濟利益,忽視員工的感受和實際需要,在管理模式中滲入了「白色恐怖」,造成很多問題。隊伍最後嘗試以「義務論」來剖析事件並作出回應。她們認為「任何經濟活動中,獲利原則無可非議,但這不等於工人被剝削無可避免的。只要公司負起社會企業責任,對勞動者負上道德責任,工人的權益是可以被尊重的。所以我們認為確保社會公義的價值是大於只確保市場效率。」 蕭明中學隊伍 探究全球同性戀合法化現象隊伍「無明」指出「最初實施同性戀合法化的國家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部和歐洲西部。隨著時間的推移,實施的國家散布至歐洲內陸以及北美洲。接著澳洲的部份地區也把同性戀合法化,最後少數亞洲地區也將此合法化。」她們認為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有著全球蔓延之趨勢。她們關注到這種情況背後與傳統婚姻觀的衝突,以及個體自由在社會中可被容納的程度。她們通過問卷調查指出「大眾認為的婚姻意義著重於情感的表達多於延續下代。儘管延續下代的百分比較低,但大眾對同性的婚姻和性行為都是較為抗拒,此可顯視出大眾並不贊同同性婚姻。同時,人們認為同性戀者有同樣享受互相愛慕、拍拖、同居及領養兒女的自由。」她們亦嘗試從多個宗教代表之訪問梳理不同宗教傳統對同性戀的看法,當中包括天主教陳培佳博士、道教湯偉俠博士、伊斯蘭教馬蓬偉和奧斯曼‧楊興本教長等。根據「無明」報告,她們在日後將嘗試訪問同性戀者,從他們自身角度去繼續剖析婚姻意義與同性戀關係這個課題。 通過以上例子,筆者認為專題探究方式在適度引領下,學生除能擁有較自由的空間建構知識、鍛鍊各種共通能力外,亦可成為促進學生倫理和價值發展的學習方式。而透過問卷調查,近百分之九十參賽學生表示參與此比賽能提升他們對全球化所引致各種現象的倫理及價值思考。因此,學校在推動專題探究時,也可以嘗試不只著眼理性分析,也可從人文視角引導學生在研習過程中,對倫理和價值觀念作更多和更深的思考及反省。 ‧點亮心靈系列╱本專欄由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統籌供稿‧馮智政為Roundtable 通識教育交流協會;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學會‧曾家洛為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
文章編號: 201105225321554 |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香港經濟日報: $28以外的價值反思
五一勞動節開始實施《最低工資條例》,象徵意義深遠。
可惜「好心但含糊」的條例卻帶來滿城風雨:初期為每小時最低工資應是 28 元還是 33 元爭拗,到近期「飯
鐘」、「休息日」、「生產能力評估」又成為受爭議的細節……立法,難道只是確立一個大眾接受的「銀碼」 嗎
?只要達標 28 元就成?還是我們應反省對勞工、工人應持怎樣的態度?
《最低工資條例》自去年年中通過後,已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即使於 5 月 1 日立法後,還有一連串細節需要
跟進。立法前,不少評論也批評,不能單靠最低工資解決結構性貧窮問題,甚至有報章以「惡法」來形容它。為何
一條本是好心的條例會產生諸多矛盾?
回看條例立法的目的與精神:「在防止工資過低、減少低薪職位流失、維持本港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等重要考慮
中,取得適當平衡。」然而這個目的能否靠單一條例達到?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最近就本港貧窮問題展開「扶貧智庫」研討會,當中談及在職貧窮、長者貧窮等議題,反映
本港貧窮問題跟最低工資一樣,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環接一環的核心問題。最低工資涉及基層僱員,也跟經濟結構
、營商環境等有關。「扶貧智庫」合辦團體之一的三十會認為,商界以削減員工薪金節流,從商業角度看沒有大錯
,但長遠應透過在職培訓、長者培訓等提高員工的議價能力,這較爭辯條例細節還重要。另一合辦團體社區發展動
力培育則認為,政府應在各階層推廣共識。現階段僱主及僱員均對條例爭辯不休,而政府的態度卻抽離,「有共識
,就是『價值』所在,當各階層認同這『價值』,大家便願意推行,而不是如現在般只把政策拋出,任由社群各自
爭拗。」
得苛刻,「現在即使清潔妥當,也要找員工站崗『做樣』。工作地方又設置閉路電視,不時翻查,還質問我們為何
『不在場』……難道我們要『到時到候』放下工作,走到鏡頭前現身嗎?」同業阿麗同意:「這會造成互不信任
,除了有壓力,也打擊士氣。」
此外,過往清潔行業裏有一項不成文「規定」:「以往工友在清潔之餘,可以順道『拾紙皮』賺外快,可惜約
在 6 年前,有清潔公司修訂指引,指示員工要把拾得的紙皮轉交公司,不得『私有』。」入行 10 多年的蓮姐稱
:「認識一些清潔屋邨的工友,其僱主不准她們跟居民交談,限定只可說 3 句!」
可見加薪後,加深了僱主與僱員間的矛盾。社區發展動力培育高級項目主任歐贊年(Jeffrey)認為,如果政府
能在事前讓僱主明白,藉着改善勞工政策,可令員工更投入工作,相信情況會不同。Jeffrey 續稱:「政府早前派
發 6,000 元同樣挑起本地基層與新移民基層之間的爭拗,也是政府與社群欠缺溝通,政府應趁機會向各界解釋,應
同心同德面對。」
資;而當工友接受評估但不達標,工資則會被「打折」。在細節未落實前,一些機構已自定準則,令工友大感困惑
。
「今早如常乘巴士上班,這條路綫我走了廿多年,非常熟悉,但今天居然落錯車!」樣子精靈的苑玲,在盲人
輔導會的盲人工廠當車衣女工 22 年,她落錯車,就連相熟的司機也說「沒理由」。原因是她擔心應否接受工廠因
應最低工資提出的新合約。苑玲中三那年高燒後便失去視力,之後她跑去學車衣,88 年到盲人工廠工作。她的技術
非常了得,可以「成件起」,某次兩位樹仁大學學生到訪,對她能夠熟練地上綫、轉綫、車衣也嘖嘖稱奇。苑玲淡
然的說:「我只跟他們說,凡事不要輕易放棄。」她的自信、自尊,以及精神寄託全來自車衣。苑玲很敬業,午飯
時間工廠「熄電」,她會爭取時間趕做不用電的工作。入職時同部門有 8 名視障人士,現在只得她一人,其他 7
人早已辭職領取綜援,她卻堅持融入社會,認定自己的價值。
但對於新合約她卻感到迷惘:「如果我接受,時薪增至 28 元,卻大幅減了工時,同時取消雙糧和勤工,最終
全年薪金沒有增加,兼有 11 項『評核準則』要遵守,包括『每天能車 160 個錢袋』等,不達標就要停職。」經過
傳媒報道她的個案,盲人輔導會對一直協助苑玲的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張超雄博士作出回應:「廠方已因應她
的能力,預定她的新工資為每小時 34 元。」然而新合約卻列明 3 個月試用期及 18 項紀律規條,那些規條除了有
關上班、缺席、遲到等較易理解外,還有難定義的內容,如「不得以污言穢語無理辱罵廠方代表或其他工友」等
即使苑玲接受,往後工作情況也不見得明朗,因為廠方有權隨時把員工調離部門。苑玲理解社會現實,但不禁慨歎:「我
還有能力找另一份工作嗎?」一位具優秀技能、充滿自信的傷殘人士也如此徬徨,試問其他傷殘人士要如何面對? 張超
雄表示:「明白各機構都有難處,一個職位跟其報酬,應符合社會期望。現在社會正把期望提升,如果連維生的標準也達
不到,機構提供職位也沒有意義。要求社會平衡,需從勞動者的尊嚴開始。」一位具多年經驗但不願透露姓名的管工,其
所屬的保安機構也聘用傷殘人士,他坦言這類員工的表現及工作能力較穩定,對公司也忠心,應一視同仁對待。張超雄認
為,政府應補貼因評估不達標而工資被「打折」的殘障工友:「政府的補貼開支會遠比工友選擇辭職領綜援的開支少。」
[slideshow]
可惜「好心但含糊」的條例卻帶來滿城風雨:初期為每小時最低工資應是 28 元還是 33 元爭拗,到近期「飯
鐘」、「休息日」、「生產能力評估」又成為受爭議的細節……立法,難道只是確立一個大眾接受的「銀碼」 嗎
?只要達標 28 元就成?還是我們應反省對勞工、工人應持怎樣的態度?
《最低工資條例》自去年年中通過後,已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即使於 5 月 1 日立法後,還有一連串細節需要
跟進。立法前,不少評論也批評,不能單靠最低工資解決結構性貧窮問題,甚至有報章以「惡法」來形容它。為何
一條本是好心的條例會產生諸多矛盾?
回看條例立法的目的與精神:「在防止工資過低、減少低薪職位流失、維持本港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等重要考慮
中,取得適當平衡。」然而這個目的能否靠單一條例達到?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最近就本港貧窮問題展開「扶貧智庫」研討會,當中談及在職貧窮、長者貧窮等議題,反映
本港貧窮問題跟最低工資一樣,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環接一環的核心問題。最低工資涉及基層僱員,也跟經濟結構
、營商環境等有關。「扶貧智庫」合辦團體之一的三十會認為,商界以削減員工薪金節流,從商業角度看沒有大錯
,但長遠應透過在職培訓、長者培訓等提高員工的議價能力,這較爭辯條例細節還重要。另一合辦團體社區發展動
力培育則認為,政府應在各階層推廣共識。現階段僱主及僱員均對條例爭辯不休,而政府的態度卻抽離,「有共識
,就是『價值』所在,當各階層認同這『價值』,大家便願意推行,而不是如現在般只把政策拋出,任由社群各自
爭拗。」
加薪後 工作更苛刻?
清潔工友蓮姐所屬的外判公司於今年 1 月配合條例,已調整員工時薪至 28 元。可是加薪後對工作的要求也變得苛刻,「現在即使清潔妥當,也要找員工站崗『做樣』。工作地方又設置閉路電視,不時翻查,還質問我們為何
『不在場』……難道我們要『到時到候』放下工作,走到鏡頭前現身嗎?」同業阿麗同意:「這會造成互不信任
,除了有壓力,也打擊士氣。」
此外,過往清潔行業裏有一項不成文「規定」:「以往工友在清潔之餘,可以順道『拾紙皮』賺外快,可惜約
在 6 年前,有清潔公司修訂指引,指示員工要把拾得的紙皮轉交公司,不得『私有』。」入行 10 多年的蓮姐稱
:「認識一些清潔屋邨的工友,其僱主不准她們跟居民交談,限定只可說 3 句!」
可見加薪後,加深了僱主與僱員間的矛盾。社區發展動力培育高級項目主任歐贊年(Jeffrey)認為,如果政府
能在事前讓僱主明白,藉着改善勞工政策,可令員工更投入工作,相信情況會不同。Jeffrey 續稱:「政府早前派
發 6,000 元同樣挑起本地基層與新移民基層之間的爭拗,也是政府與社群欠缺溝通,政府應趁機會向各界解釋,應
同心同德面對。」
殘障員工 重新評估?
《最低工資條例》提到傷殘人士需接受生產力評估,若通過,可享 28 元最低工資,若不接受,便維持原有工資;而當工友接受評估但不達標,工資則會被「打折」。在細節未落實前,一些機構已自定準則,令工友大感困惑
。
「今早如常乘巴士上班,這條路綫我走了廿多年,非常熟悉,但今天居然落錯車!」樣子精靈的苑玲,在盲人
輔導會的盲人工廠當車衣女工 22 年,她落錯車,就連相熟的司機也說「沒理由」。原因是她擔心應否接受工廠因
應最低工資提出的新合約。苑玲中三那年高燒後便失去視力,之後她跑去學車衣,88 年到盲人工廠工作。她的技術
非常了得,可以「成件起」,某次兩位樹仁大學學生到訪,對她能夠熟練地上綫、轉綫、車衣也嘖嘖稱奇。苑玲淡
然的說:「我只跟他們說,凡事不要輕易放棄。」她的自信、自尊,以及精神寄託全來自車衣。苑玲很敬業,午飯
時間工廠「熄電」,她會爭取時間趕做不用電的工作。入職時同部門有 8 名視障人士,現在只得她一人,其他 7
人早已辭職領取綜援,她卻堅持融入社會,認定自己的價值。
但對於新合約她卻感到迷惘:「如果我接受,時薪增至 28 元,卻大幅減了工時,同時取消雙糧和勤工,最終
全年薪金沒有增加,兼有 11 項『評核準則』要遵守,包括『每天能車 160 個錢袋』等,不達標就要停職。」經過
傳媒報道她的個案,盲人輔導會對一直協助苑玲的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張超雄博士作出回應:「廠方已因應她
的能力,預定她的新工資為每小時 34 元。」然而新合約卻列明 3 個月試用期及 18 項紀律規條,那些規條除了有
關上班、缺席、遲到等較易理解外,還有難定義的內容,如「不得以污言穢語無理辱罵廠方代表或其他工友」等
即使苑玲接受,往後工作情況也不見得明朗,因為廠方有權隨時把員工調離部門。苑玲理解社會現實,但不禁慨歎:「我
還有能力找另一份工作嗎?」一位具優秀技能、充滿自信的傷殘人士也如此徬徨,試問其他傷殘人士要如何面對? 張超
雄表示:「明白各機構都有難處,一個職位跟其報酬,應符合社會期望。現在社會正把期望提升,如果連維生的標準也達
不到,機構提供職位也沒有意義。要求社會平衡,需從勞動者的尊嚴開始。」一位具多年經驗但不願透露姓名的管工,其
所屬的保安機構也聘用傷殘人士,他坦言這類員工的表現及工作能力較穩定,對公司也忠心,應一視同仁對待。張超雄認
為,政府應補貼因評估不達標而工資被「打折」的殘障工友:「政府的補貼開支會遠比工友選擇辭職領綜援的開支少。」
[slideshow]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隔牆有耳:大劉子想知80後諗乜
香港富二代好少公開談時事、講政治,大劉兒子、華置董事劉鳴煒被稱為「公職新人王」,好少公開議政論政,佢 日前接受智庫組織Roundtable訪問,卻大談對80後睇法、地產霸權、官商勾結問題,呢啲富豪第二代係地產霸權upand-coming接班人,佢哋講得啱唔啱都值得留意。 唔捐錢畀香港政黨 劉鳴煒坦言唔明白成日上街嗰班80後嘅諗法,好有興趣問吓佢哋點解咁做,點解咁多怨氣,佢似乎對80後唔係一面 倒批評,認為如果有能力在網上發動群眾運動,喺組織力方面都可以算係傑出表現。香港好多人花半世人供樓,變 相為地產商打工,地產霸權有切膚之痛,劉鳴煒話身為中型發展商,華置對復建居屋、打擊樓市睇法比較liberal。 至於官商勾結,劉鳴煒認為只係市民「形」住嘅錯覺,佢覺得官員根本冇誘因去勾結商人,因為怕俾廉署查,又驚 俾人鬧,既然冇着數:「點解特登要幫(商界)?」不過佢承認高樓價、高租金係不能否認事實,不過冇可能長期 維持。 劉鳴煒對時事嘅關注程度令八方意外,講到特區政府似乎冇乜決心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唔再倚賴金融地產兩瓣時 ,佢竟然提到梁振英提出香港可以做航運中心嘅建議,衷心覺得CY呢個建議「行得通」。近年擔任多項公職,劉鳴 煒話工作量已經「飽和」,相信未來一兩年唔可能再接受更多新公職,亦冇打算做更顯著職位,因為喺現時社會氣 氛,佢唔會全職從政。 商人對政治多數敬而遠之,劉鳴煒稱冇興趣捐款畀本地任何政黨,民建聯都唔捐,因為個個黨都「好唔成熟」、「 揀唔落」,假如佢係英國商人,則會選擇捐款保守黨,因為係least worst。點解worst都要捐呢?答案唔難找,根 據資料,05年曾蔭權參選,華置有捐助選舉經費,大劉早前更豪捐2億元畀關愛基金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信報:不作實質決定旨在團結五國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P26 | 國際時事 | 2011-04-15
| |||||
| ||||||
金磚國家會議的聲明較空泛。分析解釋,這個對話平台並非旨在作實際決定,而是團結新興國,以便在聯合國、G20 等其他國際場合中發揮影響。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馮智政表示,金磚國家會議不會提及與會國家具體打算做什麼,但會公開各國在某些國際議題的取態。他指出,中國的外交策略是盡量主導最多的非正式國際平台,與各方打好關係,以便在其他有實權的國際會議上大派用場。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說,五國合作跨越了國際政治、經濟、金融、核能、資源等各個層面,下半年起五國部長會議密集舉行,幾乎是「發展中國家的G5」的形式,有助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取得更大發言權。 金磚四國(BRIC)源自高盛經濟師2001 年提出的投資概念,四國後來把之轉化成政治概念,2009 年召開首次金磚四國峰會。南非去年底加入,變成金磚五國,英文縮細多了「S」。 馮智政指出,金磚國家在國際金融較重要,例如G20 涉及國際經濟的決定,或提高新興國家在IMF 的投票權比例,都是先來自金磚國家的表態。 |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信報:不作實質決定旨在團結五國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P26 | 國際時事 | 2011-04-15
| |||||
| ||||||
金磚國家會議的聲明較空泛。分析解釋,這個對話平台並非旨在作實際決定,而是團結新興國,以便在聯合國、G20 等其他國際場合中發揮影響。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馮智政表示,金磚國家會議不會提及與會國家具體打算做什麼,但會公開各國在某些國際議題的取態。他指出,中國的外交策略是盡量主導最多的非正式國際平台,與各方打好關係,以便在其他有實權的國際會議上大派用場。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說,五國合作跨越了國際政治、經濟、金融、核能、資源等各個層面,下半年起五國部長會議密集舉行,幾乎是「發展中國家的G5」的形式,有助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取得更大發言權。 金磚四國(BRIC)源自高盛經濟師2001 年提出的投資概念,四國後來把之轉化成政治概念,2009 年召開首次金磚四國峰會。南非去年底加入,變成金磚五國,英文縮細多了「S」。 馮智政指出,金磚國家在國際金融較重要,例如G20 涉及國際經濟的決定,或提高新興國家在IMF 的投票權比例,都是先來自金磚國家的表態。 |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Day 7@FCC Fasting Diary -- Over the sunset and the dark has not yet to come
“PRESENT…"
It's my 7th Day of fasting since Apr 6. 00:00. Not feeling hungry at all. My belly was gone and I found my neck... Hi! my neck, long time no see...
It's my 7th Day of fasting since Apr 6. 00:00. Not feeling hungry at all. My belly was gone and I found my neck... Hi! my neck, long time no see...
- Get use to hungry...feeling great to be empty in stomach...I can handle hunger and poverty...a sense of insecurity to secure oneself...What a good way to survive in a global-super-competitive world..
- I can see my neck! I peeked the camera during recoding my NOW TV commentary.. Hi neck! Where have you been? I miss you
- Mum's soup =)
- Hour100@FCC’s Fasting Diary — 50% belly lost, still alive
- Day 2@FCC’s Fasting Diary — hungry but not that hungry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Hour100@FCC’s Fasting Diary -- 50% belly lost, still alive
“PRESENT…"
It's my 100th hour (4 days+) of fasting since Apr 6. 00:00. I am quite surprised that I am still alive. =P
It's my 100th hour (4 days+) of fasting since Apr 6. 00:00. I am quite surprised that I am still alive. =P
- Almost 50% of my belly is gone. (by visual-estimation, I have never tried to measure my "Spare Tyre")
- Still alive, it is so amazing that I have stored 4 days of food in my body. Wondering what did I eat ......
- I have fought food urges for days. Now, I acquires a superpower -- "tasting" the food when i see pic in cookery book or smell anything. I may qualify to join the Justice League after 21 days of fasting = P
- So far, I haven't felt any ache or dizzy, on the contrary, my concent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s up...
- A lunch meeting in New Shanghai in HKCEC. That's a very good Shanghai restaurant. I insisted (just drink tea and a Tofu soup[without eating the Tofu]0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