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凌劍豪]中國模式漸受崇拜之際-專訪溫鐵軍



信報財經新聞
P22  |   國際時事 |   國際點評 |   By 凌劍豪
2010-06-09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中國模式漸受崇拜之際-專訪溫鐵軍
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周六結束,聯合公報聲明重視公共財政狀況,反映各國開始退市。如同「起錨」方案,政策讀者不只讀公報內容,更細閱公報內沒有提及的內容。會前,大吹巴西印度夾擊人民幣問題,又謠傳中國與各國協議經濟政策;會上,人民幣卻隻字不提,周小川表示退出政策符合各國國情,中國何時退市要取決中國內部情形。這與喬曉陽隔空呼應,為普選和財經政策定下中國模式的定義。比起政治意識,中國發展模式愈來愈受到中外的學者歡迎,漸漸成為財長們的新經濟信仰。
「我們來跟你學習」
「那會議室只有我一個是黑頭髮的,但他們都說:『我們來是要跟你學習的』。」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形容當年的跨國農業研究。適逢他早前訪港,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馮智政訪問這位中國模式「使徒保羅」。頂上的白髮,展示親切的笑容,衣着打扮隱含陶傑口中的「小農DNA」,但這顆腦袋曾奠定三農問題基礎理論,想出國家領導採納了的農村經濟模式和土地改革政策。有別於國內許多教授,溫老師一口流利英語,課堂引入西式方法論及中國國情,只嘆港生不懂以中文學習。
「我經常跟香港學生說,你們教育的殖民地問題需要盡快解決。」說話間充滿了對後殖問題的批判。
出生於1951年北京的溫鐵軍,初中還未畢業就趕上文革。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對外開放,當時在農村的溫鐵軍被黨選拔到美國留學,主修方法論。他隨後到世界銀行進行訓練,正直遇上「華盛頓共識」與軟貸款的興起,第一世界透過加入條件要求的軟貸款為第三世界的經濟進行制度改革,決心要向全球宣揚自由經濟的信仰。
從學習西方到批判西方
溫鐵軍回到中共中央農業研究中心工作時是洋務派,順理成章成為世銀跟中國的一道橋樑。正確來說,他是一個中西傳譯。「中國農民的英文是什麼?Farmer?Not Exactly。」自1987年開始,他為中心及世銀做了五年雙向翻譯,在西方理論話語與中國農村之間流轉。溫鐵軍沒把西方理論照單全收,反循方法論證的精神——反證傳統理論的不足,又以兩個縣作對照實驗,為中國農業問題提出新政。
「我們歷史起點不一樣,在中國沒有重復性。」
溫院長大批西方高舉自由主義是犯了宏大敘事毛病。這位後結構主義者從中國農業實驗向第三世界說明國情與話語的差異。在分割成數個體系的世界內,中國絕不無必要迎合西方利益,貨幣政策如是、發展策略如是。不過,正當世界視中國經濟模式作為另一個信仰時,溫教授說:「從我在東南亞土地改革的田野研究看來,以各國歷史文化作起點,中國模式不合乎非洲等其它國家效法。」宏大敘事毛病是忽略了國情不同;如果中國模式是如此具備中國特色,那模式又可否讓發展中國效法呢?
後記: 遺失單反, 亦遺失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