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凌劍豪:中國購物外交的危機

信報財經新聞
P27 | 國際時事 | 國際點評 | By 凌劍豪 2011-01-14

如果沒有穿過外交通道,又沒有國事交流,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歐之旅與內地自由行並無兩樣,只是購物活動。李克強訪歐,簽署了過百億美元的經貿協議,包括與西班牙簽署購買橄欖油和火腿的協議,在蘇格蘭簽署了購買三文魚協議,並重申繼續購買西班牙國債,難怪《衞報》稱為購物之旅。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領導班子今年初便集體外訪,先有李克強訪歐,再有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訪非,下周胡錦濤訪美。過去十年中國外交以與外國接軌為目標;未來十年,中國經濟體系發展日漸成熟,資產積累龐大,目標轉向善用外交關係。

儘管本月的國事訪問行程緊密,但相信並無重大的外交突破,而李克強訪歐的行為模式,則反映了中國外交的危機。

過去歐洲經濟暢旺時期,常常出現以外交解決內政危機的事件,如法國總統薩爾科齊( Nicolas Sarkozy)以支持達賴,淡化法國反政府示威,中國往往淪為被「抽水」對象。金融海嘯後,歐洲債台高築,經濟生產力下降,反觀中國經濟繼續向好。中國資金及商貿成為歐盟良藥。先有總理溫家寶外訪,在中歐峰會等國際會議出口術改善關係;後有李克強投下銀彈。在中美政經競爭的大前提下,中國大灑金錢拉攏中間勢力,尤其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日增。

筆者曾在北京向國際關係學者學習外交理論,第一印象便是現實主義的信仰。不論學者、官員,中國外交由思想至行為都以現實主義及實質國家利益為基礎。本來學術討論,現實主義多寡沒大問題。但外交上純以經濟決定論出發,卻無考慮國家整體風險。國內政治矛盾、領導人權威、地方官治及民族問題等危機都以經濟及銀彈紓緩,以致中國維穩開支與軍費相若。在規劃經濟期,中國經濟沒有周期,只有向上移動的平均線。但在經濟市場化下,雙位增幅不是永久。若外交、維穩、國防均與經濟掛鈎,根本是將大樓建於浮沙。So sad but true,在過分樂觀的中國,沒有人會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