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迪士尼樂園新主題:養草樂園?


馮智政,王彩霞@Roundtable
(刊於星島日報2009-02-18)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香港作為細小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亦難以幸免。面對失業率不斷攀升、投資活動冷卻,以及上海迪士尼將會於二○一四年落成等,種種危機和挑戰,今年財政預算不能掉以輕心。特首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指出基礎建設是香港最主要發展動力之一,過去幾十年大型基建就成功幫助香港躍升為國際都會,策發會也在上周強調保就業為振興經濟的首要目標,所以在挽救經濟的一籃子方案中,提出了十大基建。香港迪士尼的擴建計畫被譽為第十一大基建項目,絕對有條件成為當中有效元素幫助振興香港經濟。

62%樂園土地還在養草

香港迪士尼樂園主題公園總佔地四十公頃、比加州樂園初期的三十四公頃為大、比東京的四十九細九公頃、比巴黎的五十一僅少十一公頃。可惜目前,香港迪士尼只開發了當中的十五公頃土地,尚有二十五公頃還在養草。擴建迪士尼會為香港帶兩大良性影響:在投資方面,市場估計樂園擴建會為市場引入四十億港元,比政府的千億企業信貸擔保計畫所實質批出的貸款(約二十九億元)還要多。在就業方面,據迪士尼樂園行政總裁金民豪所講,擴建迪士尼能為香港帶來數千個就業職位,當中包括建築、零售、酒店等行業,估計有三千個職位,大概等於澳門金沙停工的香港建築工人人數、或十二月經機會時政府提出的增加臨時職位數目。可見,擴建迪士尼能夠為紓緩失業問題帶來一定的幫助。

2009是擴建好時機

長遠而言,旅遊業作為香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擴建迪士尼能夠提升其競爭力以鞏固香港旅遊業的優勢。中大亞太區研究所前所長楊汝萬教授亦指出迪士尼這個品牌,在世界上有難以取代的地位,可見迪士尼樂園能擴建後能進一步提升本港旅遊業的優勢。加上上海超大型迪士尼樂園給香港旅遊業迎頭重擊,香港迪士尼雖然較少,但也不能坐以待斃。少一份優勢,不如多一份努力,樂園養草絕對比不了上海的競爭

在今年財政預算案出台之前,不妨考慮一下擴建迪士尼。儘管香港迪士尼面對許多困難,尤其現在全球都在經歷着經濟危機的巨大考驗。不過,香港政府在擴建的談判桌上逾佔上風。美國經濟大幅下滑,迪士尼也深受其害。美國華特迪士尼集團公布至○八年九月底為止的全年業績,在新一季盈利比上年同期大跌一成三,四項主要業務的三大項:主題公園、電視和電影部門的盈利都減少。加上香港迪士尼與海洋公園競爭多年,海洋公園顯出其優勢,使迪士尼備受壓力。金民豪建議由迪士尼獨力承擔擴建費用,「現在建議是政府一毫子都不用出」,只是以股權或債務換算。對於港府刺激經濟赤字財政預算來說,這一個順手熱煎堆來得十分合時。

政府今時今日有需要、有土地、有壓力、有現金,而迪士尼又投懷送抱。我們為甚麼不相信這個向全世界「銷售快樂」最成功的樂園具備足夠的實力穩定本地經濟?難道要為迪士尼樂園開設新的主題公園──養草樂園?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對奕中國─崛而未起的大國夢》在書展及各大書店有得賣喇!


璀璨的煙火組成巨人足印,絢麗的雲裳配上北方佳人。又動又靜的奧運開幕禮以「和」字貫通全場,並以腳踏祥雲而騰飛為終,漂亮地暗示出中國政府「大國‧和平‧堀起」的意志。在現今紛亂的國際局勢之下,中國要和平堀起時,將面對著中國外內不同的阻力與危機。「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李善,《文選》卷二十八)911的恐怖襲擊標誌著美國超國地位被動搖。恐怖份子、跨國企業及志願組織拉近國力差距。當世界正由一元變多元的時候,中國尋求國際地位提升。時空的交錯,偶然地將公元後2008年與公元前196年疊加,把北京奧運的世界盛事與劉邦回鄉的晚宴拉近。二千一百年前,劉邦為漢室堀起而慶祝;二千一百年之後的今日,北京又可不可以為中國堀起而歡呼?

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失去上帝的庇蔭。當世界巨頭出現疲態,另一邊的中國奮青便繼《中國可以說不之後》,又《中國不高興》。G20便中、港、澳媒體吹成G2之後,世界突然分為中美兩大陣形。月明星晞,歐盟及中東在中國的紅色風暴之下猶如秋後紙扇。中國堀起了!在奮青的心頭蕩漾。不過,宣傳還宣傳,愛國還愛國,今時今日,中國真的堀起了嗎?還是只有堀出的虛火,未有「起機」的能奈?

------------

書名: 《對奕中國─崛而未起的大國夢》

作者 余家豪, 馮智政

出版社 圓桌文化

ISBN 9789888039210

分類 社會科學 > 政治學 > 中國政治

價格 HK$60.00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七‧五新疆騷亂: 麥可山谷方程及其漏洞

馮智政,彭靈君@Roundtable

「兩三百人不代表大部份」、「殘忍殺人者將被處極刑‎」,一幕幕的劫後餘生的景象,一引陣陣傷者的照片隔著電視機向滋事者控訴。烏魯木齊街道上,軍 車上掛著「打擊恐怖分子」和「反對民族分裂和仇恨」等標語。中央及各大內地媒體大肆報道新疆的騷亂,矛頭不斷針對「少數」的維族極端份子。經過貴州甕安 6.28事件及拉薩騷亂,中國公共危機管理處理手法逾趨成熟。比較西藏的低調處理,甚至是消息封鎖的公關手法,今次中央公關可謂有組織、有計劃打擊新疆暴 行。

敵我矛盾的危機管理

中央指拉薩騷亂背後有精神領袖達賴拉嘛參與,具有崇高宗教意義,不能過份打壓。今次被針對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主席只是一介商賈,中央公關決定以傳 統的麥可山谷方程(Mohawk Valley Formula)解決當下危機。占士蘭特在一九三六年在勞工關係通訊中發表了該方程,強調僱主的道德性及敵我矛盾。蘭特認為處理工運應以外包圍內,拉攏公 眾民心,並指出滋事者破壞社會安穩。中央政府在各大媒體妖魔化激進份子,以令人心傷的場面為武警冠以天使光環,亦將烏魯木齊動亂化成魔戒中土戰爭。蘭特提 出第二個重點是主使內部分裂,在工人團體來組織「忠心工人」反對工運。同理,國內媒體訪問了忠誠的維吾爾族人以示滋事份的弱勢。總體而言,麥可山谷方程主 張公眾公關,並以大眾支持為處理手法的關鍵。可見,匯集全國媒體勢力於一身的中央政府,在這場烏魯木齊動亂上已經勝劵在握。

中國危機管理的漏洞

然而,儘管政府早已有針對性的危機處理研究,騷亂仍然繼續發生?這裡,我們需關注此次騷亂的兩個管理漏洞。

首先,雖然國家否認,但七‧五新疆騷亂的確是民族問題非利益問題,是公共政策問題非私人市場問題。以工運公關解決國家內部民族分裂只會是治標不治 本。以敵我矛盾分割民族及過份跨細滋事者的支持只可控制一時,卻長遠深化種族不和。為彌補此過失,烏魯木齊市長吉爾拉已計劃對騷亂中死傷者花近一億元撫 恤。來年,維吾爾族的少數民族津助亦好可能大幅增加。加加埋埋,政府花在七‧五新疆騷亂上的金錢可達幾億,社會成本損失更難以估計。
一旦新疆長期發生衝突,這一套麥可山谷方程都難以自圓其說。再者,這一方程的成功只因新疆還未出現如達賴般的單一精神領袖。世維大會主席熱比婭只是新疆富 商、東突的艾山也是平民出身,中央政府面對諸般凡人自然顯露出獅子搏兔之勢。中央政府自知其勢所在,在國內亦不時招安異見領袖,如熱比婭為第八屆全國政協 委員之一。拒絕安撫,超然獨立,這正是中國不能接受的東突領袖特質。

另外,七‧五暴動反映中國公共危機處理本身有著預警的漏洞。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決策者自有其誘發集合(Evoked Set)。新疆向來是一個種族衝突的熱點。也因此,自治政府對各種可能引發危機和衝突的導火線十分敏銳。在今次騷亂中,兩天內,烏魯木齊全面宵禁,即刻進 行交通管制,派出武警巡邏,電信及各個網路都處於非正常狀態, 烏魯木齊各大、中、小型公司企業休息三天,可見公共決策之高效率。
此次新疆騷亂的直接源頭是發生於廣東省韶關的一所玩具廠內。粵政府大多只當成勞資糾紛。從廣東省到新疆,此次的危機傳播有著跨省市的特性,暗示了如今危機 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將來,種族衝突的源頭只會更多,暴力事件只會更頻繁。要完善改進危機管理系統,不如真心聽一下維人訴求,早一步避免危機出現。

馮智政為Roundtable 圓思顧問有限公司資深研究員

軟實力之謎

2009-07-04 信報 馮智政 余家豪 國際關係研究學會研究員


中國胡錦濤講軟實力,美國希拉莉又講軟實力,近日連曾特首都大談香港要具備軟實力。近五年來,軟實力像政治魔法一樣,既非指軍隊、更非指資本,每使出一次卻可以國泰民安,天下歸心。軟實力實在撲朔迷離,疑是巫術般神秘,或許要以 Adam 鄭的角度才可以解開這個謎。

潮流文化 滲透生活
自冷戰以來,美國不斷輸出潮流文化,McDonald's、Levi's、Microsoft、Disneyland 和 Hollywood 等美國文化產物,已潛移默化地滲透於各國不同層面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一定要令使用者愛上這些產物,只要他們不抗拒便成了。

今天在地方甲引入一些美國快餐店,明天在地方乙輸入一些美國電影,後天又在地方丙合辦一、兩個美國主題公園,慢慢地,各個地方都會有美國文化產物,久而久之,各地方的人開始習慣和消化這些文化產物,各地的潮流文化亦會被美國化。

此時,美國潮流文化便會成為一種具吸引力的共同文化,各地的文化潮流將會不知不覺跟隨美國,慣性地以美國馬首是瞻,最後美國便能透過輸出潮流文化,吸引各國前來追隨和合作,透過軟實力成為國際關係中的一哥。

主動投放 共同價值
崛起中的中國為了組織勢力跟非洲諸國結盟,建立共同價值觀,跟上軟實力的潮流。中國在非洲諸國,以實用主義的策略大量投資和開發,展開能源外交和資源外交,全是硬實力的表演。在外國硬建「租界」是需要長時期維持充裕硬實力,這難免令人回想起二戰後歐洲硬實力衰落,再加上勞資糾紛、種族分離和語言障礙等文化差異,因而需要撤離非洲。中國今次「重返非洲」,其實也面對一樣的問題,所以除了要有一定的硬實力之外,更要軟實力來吸引非洲諸國合作,維繫一種共同價值,以突破以上的文化差異。

歷史上,中國是內向型國家,曾受租界之苦,跟非洲稱得上是同病相連,可算是同聲同氣,因而較易向非洲諸國輸出共同價值觀與其融合。中國政府亦明瞭中非關係的基礎,因此得靈活運用軟實力,藉此崛起。

可見中美崛起之勢不在軍隊、金錢等傳統的手段影響世界,而是依其他間接的手段取悅別國人民。春秋戰國時期,葉公向孔子請教怎樣治理國事。孔曰:「近者悅,遠者來」。看來新中國與美國卻是「遠者悅,近者去」,去開發新市場了。

文化認同促成合作
每個時代都會有一種國際關係理論成為潮流,不過若要追隨潮流,也要先弄清楚那是什麼。理解軟實力,最後就是從它的反面硬實力開始。往昔一個國家若企圖影響別國的政策或行徑,大多從硬實力入手,方法不外乎威逼利誘,透過武力或經濟來壓倒或者收買對手,令對方不得不從,這是傳統硬生生的處理手法。

九十年代初,美國知名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S. Nye)提出軟實力,不但刺激了相關研究,並在國際關係中帶動一種新潮流。約瑟夫.奈認為除了單靠硬實力來威逼利誘外,一個國家還可以透過軟實力來吸引別國合作,一起達到目的。

因此,軟實力是一種透過吸引力達到目的的能力,當中包含文化、價值觀和外交政策這三種元素。一個國家若具備這三種元素,亦即是擁有很強的軟實力,那麼將可較易吸引別國認同自己的目標,凝聚共同目標和價值觀,一同合作,並不需要靠硬實力來與別國硬碰,大大降低相鬥的成本。

簡而言之,軟實力的最終目標是透過吸引力來說服對方,以達到目的,這是基於價值觀上的認同多於唯物的考慮。基於成本效益的考慮和共同感的追求,以柔制剛的軟實力成為近代崛起大國的新寵兒。

法國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日本令人聯想起潮流地帶,埃及總是蒙古文明的神秘面紗,以色列則有神聖的一面。其實,一個教人有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般都有其獨特性,而愈有吸引力的地方,愈能發揮軟實力。美國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她能巧妙輸出其潮流文化、價值觀和對外策略來影響國際關係中的運動。另一方面,崛起中的中國亦表示要透過軟實力建構世界領導者的形象,軟實力彷彿成為一種新潮流,作為中外交之地的香港,也應嘗試向她們取經,學習輸出軟實力之道。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伊朗選舉被外界曲解/ 馮智政



沒有人在這伊朗總統選舉中勝利,輸的卻是危牆之下的領袖們。所謂的「綠色革命」之風可能颳不起來。不過,這個革命危機反映一眾西方媒體的選擇性報道。這次伊朗選舉爭拗是西式民主與伊朗民主的期望落差,以及是「極左─中間右派」之意識形態的分歧。非如泰國的城鄉問題或是經濟差距,可以用經濟手段解決分歧。意識形態之爭,雖然只可以用游說、威權及鎮壓去解決,但問題的嚴重性又是否如歐美傳媒所言呢?

改革派支持率被誇大

選舉前,國際媒體紛紛報道改革派候選人穆薩維得到大量年輕人和婦女支持,聲勢不下於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更有人認為他能贏得大選,成為伊朗新任總統。但伊朗官方點票結果卻令不少人大跌眼鏡,內賈德取得六成三選票,以壓倒性的姿態連任,改革派領袖穆薩維則只有三成四支持率。無獨有偶,上一屆總統選舉,內賈德的對手得票也只有三成四。

在年齡結構上,伊朗雖是一個年輕國家,據中情局公開的數據,伊國二十至三十九歲人口約只佔整體人口的四成。部分傳媒或評論員所說的六成,實質為零至三十九歲,包括非選民人口。可見,改革派的支持力量未必如西方媒體所預測的那麼大。在經濟不景氣下,內賈德民粹式派糖政策則繼續受到歡迎。實際上,選舉前不同的民意調查,差異極大。伊朗傳媒Alef調查指內賈德支持度約是穆薩維兩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電視台調查也指內賈德支持度稍稍高出。穆薩維被看好,只是西方媒體的選擇性報道,和過度簡單詮釋伊朗的內部矛盾。

另外,伊朗國內外均視這次總統選舉為民主的測試,候選人參加美式電視辯論和造勢大會,使人有幻覺,認為美國人做得到的,波斯人也做得到。實際上,一個由伊斯蘭革命分子主宰的政治體制,本身只屬於有限度民主。不過,跟之前幾屆的總統選舉不同,改革派領袖穆薩維提出的政綱,帶有挑戰現有制度的味道,有可能對伊朗政治帶來結構性轉變。

保守派受到空前挑戰

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總統之上還有一個最高精神領袖。不少人將最高精神領袖當作宗教教王,或許比「最後話事人」泰王更有多一重精神意義及信仰基礎。事實上,最高精神領袖是集政治和宗教權力的領導,而這些權力,都明文規定於憲法中。國防、外交和核問題政策都是由他作決定。同時,他又有權任命司法、立法和軍事範疇的領導和成員。權力絕對比處理經濟、國內問題的總統大。伊朗政治另一特色是,多個權力機構,包括憲法監護委員會、專家會議等,都是伊斯蘭革命戰士的近親繁殖,並且互相委任、核准參選權。因此,多年來伊朗總統、國會和其他立法機關的候選人,都是經過審批的。選舉過程和結果都在革命元老掌握之中。由此可見,改革派應該是「自己人」,但為什麼選舉後,參選的改革派會成為建制的「對頭人」?

審視穆薩維的競選政綱,他不再局限改革派過往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男女平等價值觀,而是希望徹底改革政治體制。穆薩維圖開放伊朗政治,更有可能令伊朗由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轉變為一個政教分離的現代民主國家。穆薩維競選期間,表示希望最高精神領袖下放執法權到總統、廢除風紀警察制度和容許私人機構擁有電視台。這些話傳到哈梅內伊等保守勢力耳中,自然感到不高興,因為他們的權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政治光譜之上,穆薩維可以說是改革派的前沿,但這個超級改革者的立場又是否獲得全國上下大部分人的認同?

首先,伊朗總統權力及不上擁有政治與宗教權力的最高精神領袖。下放執法權,總統接管警隊,意味削去最高精神領袖的實質權力。先失去當權派的票。其次,廢除風紀警察制度則觸動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波斯人神經。再失去保守宗教派的支持。最後,容許私人機構擁有電視台,最高精神領袖與一眾保守權貴將失去輿論的控制權,開放媒體給外間良莠不薺的資訊。可見,穆薩維提出的改革,將影響伊朗整個宗教、政治體制。連中間偏右的伊斯蘭教選民都未必支持穆薩維。

伊核問題將更難解決

經過連串示威和媒體鼓吹網絡2.0綠色革命後,伊朗兩派矛盾曾快速升級。最後裁定選舉結果即使不變,伊朗教長們及最高精神領袖亦會持續思考歐美政權與媒體對中東的危脅。

革命倘未成功,伊朗核問題還是要解決。這一次,哈梅內伊已看清歐美心機,令伊核談判出現嚴重裂痕。先是,伊朗當局決定對外國媒體採取新的限制措施,要求外國媒體報道任何消息都要得到當局的批准。再而是,伊朗與英國互相驅逐外交官。雖然主理伊核問題的「P5+1」國家,即中、英、美、法、俄五個安理會成員國加德國,積極邀請伊朗重回談判桌。經這風波之後,伊朗指責歐盟參與伊朗大選後的暴亂,現已盡失信譽。伊朗參謀長哈桑.菲魯茲阿巴迪更說:「在歐盟為其重大過失道歉之前,它沒有參與談判的權利。」看來自○六年伊朗局勢出現中國傾斜發展「P5+1」後,中國未來在伊朗的重要性會進一步增加。

作者為香港Roundtable國際關係研究學會研究員
(刊於大公報國際評論 2009-7-5)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青少年看通識教育」問卷調查報告, 互動教學勢成主流,母語教學有助通識教育


「青少年看通識教育」問卷調查報告


圓思顧問有限公司為 Roundtable Network下專責政策研究的一個分支。圓思在Roundtable教育研究中心的全力支持下於2009年4月至5月期間進行了一項名為「青少年看通識教育」的研究計劃,分析在香港中學修讀的中一至中三級逾500多名中學生,對通識教育科的目標、課程內容設計及評分準則等範疇的意見與期望。調查發現,逾半受訪初中生自認對通識科的認識只屬一般水平,八成受訪學生又認為,應以廣東話教授通識科。



「三三四」學制將於二零零九年九月開始實施,通識教育科亦將會成為新高中課程的必修科之一。通識教育科的設立,目的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然而,現時社會對於通識教育科的課題內容及評分準則,似乎仍未有一致的看法。由於通識教育對培訓學生多角度思考及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十分重要,所以政府必須審慎考慮學生對通識教育的看法及意見,以改善通識教育科的設計和定位。

有見及此,圓思顧問有限公司 (Powersoft Consultancy Ltd.)Roundtable教育研究中心 (Roundtable General Education Laboratory)的全力支持下在二零零九年四月中至五月中進行了一項名為「青少年看通識教育」的研究計劃,以評估在香港中學修讀的中一至中三學生,對通識教育科的目標、課程內容設計及評分準則等範疇的意見與期望。在為期一個月的問卷調查研究中,圓思透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向香港各區中學發出共600份問卷,並成功對當中520人進行訪問,成功率達86.7%

學生欠缺認知,應加強通識教育課程宣傳

是次研究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54.0%)的學生認為自己對通識教育的了解程度只有「一般」的水平,反映學生普遍對通識教育的了解未夠深入,故不難理解有逾半學生憂慮通識科成為新高中課程的必修科將會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既然通識科是新高中學制的必修科之一,學校應該多向學生灌輸新高中學制下的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及基本概念,讓他們對通識教育的目的、課程設計、以至評分方法及準則有基本了解。

擴闊視野成通識科首要目的,培養公民意識未獲認同

對於通識教育的目的,普遍受訪學生都認為擴闊視野(68.7%)及加強對社會的觸覺(62.7%)是首要任務。另外,培養獨立思考(56.0%)、培養判斷能力(55.0%)及擴闊知識基礎(45.0%)都獲不少受訪學生選擇為較重要的通識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雖然教育局希望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及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資訊科技和技能,但研究結果顯示,只有30.4%的學生認為培養服務社會之意識是通識教育的主要目的,而認同培養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及培養對學習的自主性之學生更分別只6.3%9.4%

對全球化議題感興趣,中國議題備受忽視

廿一世紀是一個全球一體化的年代,對國際事務的認知將會是香港年青人要面對的考驗。研究中,大部分學生就表示全球化(59.4%)的課題應該是通識教育的首要內容。同樣地,學生對有關全球化的議題,如多樣化世界的全球化趨勢(38.3%)及現代世界的和平與戰爭(39.3%)亦甚具興趣。另外,雖然中國與香港在經濟及政治上的關係十分密切,但只有22.7%的受訪學生認為有關現代中國的議題是通識科的首要課題。而有關中國的國情及發展的議題,例如現代中國的發展和現代世界中的中國文化遺產,都分別只有23.7%20.0%16.3%的學生表示感興趣。有見中國近年在國際間的地位日益提升,學校須要多加培訓學生對中國大陸的認知及設法提升學生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議題的興趣。

互動教學勢成主流,母語教學有利通識教育

被問及通識科的教學方法時,逾半學生(53.3%)認為小組討論是最有效的方法,而有41.0%的學生則認為參考教科書是有效的學習途徑。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學生都認為參與工作坊(39.7%)、展覽(30.0%)及講座(31.7%)是有效的學習途徑,顯示多元及互動的教學模式將會是學習通識科的重要途徑。

另外,大部分的受訪學生都認為廣東話是學習通識科的合適語言,母語教學可以令他們更有信心參與通識科的課堂及小組討論,亦有利他們掌握通識科的概念及知識。

重專題研習成果,跟測驗考試看齊

值得留意的是,有接近三成學生覺得專題研習通識教育科評分準則所佔的比重應是最(27.1%),僅次於校內測驗考試的比重(32.9%)同時亦只有不多於兩成的受訪者認為日常課堂表現(16.3%)作業成績(14.6%)應該佔最多比重。由此可見,學生普遍認為傳統的評分方式未必能充分反映學生能力,反而專題研習會是較有效的評估方法。

圓思認為,教育局及學校應該向初中生灌輸新高中學制下的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及基本概念,讓他們對通識科課程有基本了解。同時,通識科的課程設計應平衡學生對本土、中國及國際的議題的認識,擴闊學生視野,並培養聯繫不同範疇的知識的能力。在通識科教學模式、教學語言及評分機制的問題上,學校不應墨守成規和過份倚賴傳統的模式,因為多元和互動的教學模式、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和富彈性的評分機制將更有效讓學生在通識科中得益及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

- -

此研究計劃的結果已於2009年7月2日的記者會上發表,並得到傳媒(如:成報、星島日報)的廣泛報導。

如欲索取「青少年看通識教育」的新聞稿,或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111 5890
或電郵至
beckychan@powersoft.com.hk聯絡陳小姐。

*圓思顧問有限公司為特區政府效率促進組一般管理顧問公司 及 「商界展關懷」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