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軟實力之謎

2009-07-04 信報 馮智政 余家豪 國際關係研究學會研究員


中國胡錦濤講軟實力,美國希拉莉又講軟實力,近日連曾特首都大談香港要具備軟實力。近五年來,軟實力像政治魔法一樣,既非指軍隊、更非指資本,每使出一次卻可以國泰民安,天下歸心。軟實力實在撲朔迷離,疑是巫術般神秘,或許要以 Adam 鄭的角度才可以解開這個謎。

潮流文化 滲透生活
自冷戰以來,美國不斷輸出潮流文化,McDonald's、Levi's、Microsoft、Disneyland 和 Hollywood 等美國文化產物,已潛移默化地滲透於各國不同層面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一定要令使用者愛上這些產物,只要他們不抗拒便成了。

今天在地方甲引入一些美國快餐店,明天在地方乙輸入一些美國電影,後天又在地方丙合辦一、兩個美國主題公園,慢慢地,各個地方都會有美國文化產物,久而久之,各地方的人開始習慣和消化這些文化產物,各地的潮流文化亦會被美國化。

此時,美國潮流文化便會成為一種具吸引力的共同文化,各地的文化潮流將會不知不覺跟隨美國,慣性地以美國馬首是瞻,最後美國便能透過輸出潮流文化,吸引各國前來追隨和合作,透過軟實力成為國際關係中的一哥。

主動投放 共同價值
崛起中的中國為了組織勢力跟非洲諸國結盟,建立共同價值觀,跟上軟實力的潮流。中國在非洲諸國,以實用主義的策略大量投資和開發,展開能源外交和資源外交,全是硬實力的表演。在外國硬建「租界」是需要長時期維持充裕硬實力,這難免令人回想起二戰後歐洲硬實力衰落,再加上勞資糾紛、種族分離和語言障礙等文化差異,因而需要撤離非洲。中國今次「重返非洲」,其實也面對一樣的問題,所以除了要有一定的硬實力之外,更要軟實力來吸引非洲諸國合作,維繫一種共同價值,以突破以上的文化差異。

歷史上,中國是內向型國家,曾受租界之苦,跟非洲稱得上是同病相連,可算是同聲同氣,因而較易向非洲諸國輸出共同價值觀與其融合。中國政府亦明瞭中非關係的基礎,因此得靈活運用軟實力,藉此崛起。

可見中美崛起之勢不在軍隊、金錢等傳統的手段影響世界,而是依其他間接的手段取悅別國人民。春秋戰國時期,葉公向孔子請教怎樣治理國事。孔曰:「近者悅,遠者來」。看來新中國與美國卻是「遠者悅,近者去」,去開發新市場了。

文化認同促成合作
每個時代都會有一種國際關係理論成為潮流,不過若要追隨潮流,也要先弄清楚那是什麼。理解軟實力,最後就是從它的反面硬實力開始。往昔一個國家若企圖影響別國的政策或行徑,大多從硬實力入手,方法不外乎威逼利誘,透過武力或經濟來壓倒或者收買對手,令對方不得不從,這是傳統硬生生的處理手法。

九十年代初,美國知名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S. Nye)提出軟實力,不但刺激了相關研究,並在國際關係中帶動一種新潮流。約瑟夫.奈認為除了單靠硬實力來威逼利誘外,一個國家還可以透過軟實力來吸引別國合作,一起達到目的。

因此,軟實力是一種透過吸引力達到目的的能力,當中包含文化、價值觀和外交政策這三種元素。一個國家若具備這三種元素,亦即是擁有很強的軟實力,那麼將可較易吸引別國認同自己的目標,凝聚共同目標和價值觀,一同合作,並不需要靠硬實力來與別國硬碰,大大降低相鬥的成本。

簡而言之,軟實力的最終目標是透過吸引力來說服對方,以達到目的,這是基於價值觀上的認同多於唯物的考慮。基於成本效益的考慮和共同感的追求,以柔制剛的軟實力成為近代崛起大國的新寵兒。

法國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日本令人聯想起潮流地帶,埃及總是蒙古文明的神秘面紗,以色列則有神聖的一面。其實,一個教人有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般都有其獨特性,而愈有吸引力的地方,愈能發揮軟實力。美國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她能巧妙輸出其潮流文化、價值觀和對外策略來影響國際關係中的運動。另一方面,崛起中的中國亦表示要透過軟實力建構世界領導者的形象,軟實力彷彿成為一種新潮流,作為中外交之地的香港,也應嘗試向她們取經,學習輸出軟實力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