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星島日報(2011-07-09) 釋放國民教育空間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來論 | By 馮智政 曾家洛
2011-07-09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釋放國民教育空間
課程發展議會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發布諮詢文件,強化「認為自己的國民身分,致力貢獻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學習宗旨,並正式確立該科目,在中、小學推行系統性的國民教育。建構於「想像共同體」(B.Anderson,1991)之上,加入情感的國民主義(SentimentalNationalism),局方建議推行國民教育手法不但與目的不盡相同,更為弱勢政府埋下政治地雷。認知及愛國不盡相同

現時就國民教育的討論對具有兩個層面的定義理解。前教師取用客觀及可量化的定義將國民教育理解為提升國民素質及認知的教育。政黨則偏向感情及價值理解將國民教育鎖定於建立或深化國家與人民的關係,其目的在於促進認同感或其他相連價值。這二者確實存在重疊關係,然而卻不能混為一談。教育學生認識中國不等於令人愛國,教導國民價值也不一定等同認識中國。因此,當局就國民教育的理解宜有更詳盡的說明。再者,如果當局採取將二者整合於課程或其他教育模式,二者的關係必須同樣清楚地闡明。其次,認識中國也會涉及很多不同的價值和品德,如對法治的尊重和倫理道義等,老師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事件中出現的價值與認同感之衝突也應於文件中有更多墨,供專業界別和公眾能有更清楚的理解。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設立有其先在的政治性。但我們建議當局在處理此敏感科目時,分割政治爭論和教育政策,體現校本精神。所以除了對國民教育要進行理解定義之外,局方應在實際操作中積極扮演空間製造者的角色,參考優質教育基金的做法,開放教育活動形式、內容的範疇,讓社會由下而上地自主開展國民教育。

另外,隨政府提出此一新科目,亦將提供各種形式的資源支援,包括教師培育、教材發展、教學形式的研究或探討等。然而,此科的獨特政治敏感情況,資源分配的標準和過程都應受獨立監察,避免出現不均衡的情況。關注到如果某一(官方或非官方)團體、機構或中心獲得大量,特別是來自政府的資源,或者社會裏缺少持不同政見或意識形態者去提供支援、出版材料或進行研究,實質上將造成此科發展趨向單一化,導致校本精神的缺失。因此,政府應該考慮如何分配資源讓此科的支援、出版和研究工作等以容納不同政見和意識形態的人士參與,讓學校可以有更多選擇。專業界別和民間亦可在資源支持的基礎上進行課程主導。

本會現正營運一項整合了通識與國民教育的計畫,包括教材出版和其他學習活動,其原則為一、提供機會讓學生設計及分析國家政策;二、創造討論空間;三、促進非單向性思考,嘗試代入不同持份者角色,包括國家領袖去制訂政策,使學生間、學生與國家事務間擁有互動機會;及四、以較生動,切身議題來提升參與度和自主性。本計畫有二十所夥伴中學參加,學生反饋值得讀者借鑒:約八成參加者表示十分同意和同意是次活動能增進他們對國情的了解、近八成學生表示十分同意和同意本活動加強了他們對國家政策的思考。可見,比起「洗腦式」教育,多元的國民教育不一定會較低認同。

我們最後想表示現時專業界別和公眾所關注和擔憂的不一定是教育內容,而是用甚麼形式,由甚麼和多少機構來提供國民教育,從而令學校、老師和學生擁有選擇權去選取教學材料。教學模式多樣化並具有批判性,提升了學生國民身分和對國家事務的關注和投入,達到宗旨所提出的要求。

馮智政、曾家洛@RoundtableRoundtable現代中國共同「睇」國民教育及通識教育教材及教育支援計畫小組成員

文章編號: 20110709003006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