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鳩山的亞洲政治新思維


大公報
B06 | 大公評論 | 國際軟功 | By 馮智政, 鄒君逸

六十周年國慶遇上日本政治變局。東亞兩大國的改革及發展,反映了遠東區域的興起,隨之而來的便是「東亞共同體」的猜想。雖然中國為區域大國,但在跨國整合上,中國仍然抱着鄧小平「韜光養晦,誓不當頭」的外交格言,對於東亞未來難有一體化的理論。反之,新上任的日本首相鳩山,甚至是鳩山家可算是「東亞共同體」的第一粉絲。

鳩山於紐約出席聯合國系列會議時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會上鳩山就因能源開發問題而極具爭議性的東海議題,發表了其頗為獨特的見解:將東海由「爭拗之海」變為「友愛之海」。人如其號, 「外星人」鳩山聞名於奇怪的言論。「友愛」一詞,既理論主義,亦天真幼稚。

對於自由主義的歐美來說,都難以理解,何況是現實主義為上的國內國際關係研究學者?

友愛主義

鳩山家在日本早已就其「友愛」哲學發表過無數次講話。他的友愛哲學卻不是文人空話,而是有理論基礎。友愛一詞原旨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博愛(Fraternity)。鳩山的祖父──鳩山一郎在戰後於一九五四年接替吉田茂出任首相,並開始宣揚鳩山家的友愛外交。這套思想源起自歐洲政治家古登霍夫.卡勒基。他一八九四年出生於東京,父親為奧地利外交官,母親為日本人。他及後於歐洲成為著名的泛歐洲思想的先驅,並於一九二二年首創歐洲同盟。他致力推動歐洲整體的結合,於一九四七年更創立歐洲議會同盟(EPU),其思想及成就使他被公認為歐盟之父。這半個日本政治家深深影響鳩山一郎。

相隔半世紀,鳩山上任日本首相,貫徹其家族的友愛思想。鳩山在日本雜誌《Voice》九月號中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的政治哲學」的文章,文章中清楚表明其對友愛思想的倡導。首先,鳩山認為法國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友愛,只有自由被實踐了,而現今的資本主義建基於視自由作為最高價值的信念之上,其後果是嚴重的社會不公、貧富懸殊。相反極權主義的共產國家追求平等,卻把人看成了手段而非結果。他的提議是在自由主義的旗幟下,致力於「友愛革命」,提倡內心及道德的修養,以避免極端主義(包括極端市場主義)。鳩山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或全球化,埋沒了人的尊嚴,破壞了地方的傳統。為符合友愛思想,鳩山提出多項改革:加強非市場主導的社會公共組織,達致互助的「友愛社會」;強調權力分散,讓地區政府負起更大責任,而友愛就是做到「各有不同,但互相尊重」。

外交整合

外交方面,鳩山效法其祖師爺的泛歐運動。由理論(友愛主義)到實踐(區域整合),鳩山立志以東亞共同體為綱。隨着美國因○八金融危機,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大減,中國崛起的同時,日本立志收復失地。以鳩山為首的日本圖以東亞共同體平衡歐美勢力是可以理解的。高舉友愛的鳩山認為,亞洲的民族主義越趨激烈,只有新型的亞洲地區組織,才能超越國際上的無政府狀態,如歐盟般有效地處理區域內紛爭。加上全球金融問題,已非倚賴歐美為首的世界銀行等所能應對。亞洲應建立同步的經濟圈,加強亞洲的自主性,更應以「ASEAN+3」的經濟合作為基礎,強調「清邁協議」,發展「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有別於一九六二年日本學者赤松要提出的「雁行理論」──以日本領頭,將經濟勢力擴張到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國,進一步深入東南亞、中國及南亞諸國的發展模式。鳩山以東亞共同體為框架已經否定了日本為上的精神,包容地接納中國等國家加入這東亞平台。由經濟開始,溢出至政治合作,最終達致類似歐盟的東亞聯盟。

可見,鳩山對將來的日本國內及國際政治,的確有一套頗具特色、超越現今政治思維的理論框架。雜誌《Newsweek》就以「日本新首相可能成為亞洲第一個第三道路的領袖」為文章副題。儘管鳩山大談其友愛哲學,亦雄心壯志地列出全面革新、對外奉行友愛外交及建立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其可行性確實令人質疑。鳩山想成為推動亞洲結合的第一人,贏得將來「亞盟之父」之美譽,恐怕難以達成。作者為Roundtable 國際關係學會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