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滬進港退 官員質素分高下

馮智政、楊潤林
2010-05-04 經濟日報

筆者日前拜訪台灣友好,所見所聞盡是香港機會。或許是國民身份的因素,又或是公務員文化的因素,但滬進港退的兩岸關係只因政治質素差異。香港被北京敕封為兩岸大使,恢復原有的對台戰略目標,港台關係本應是鄧小平對香港的最大期望。

可惜落在「精英」公務員之手只會被「程序正義」、「少做少錯」的官場金句而不了了之。反觀,飽經政治訓練的上海市市長韓正,昂首大步地率領龐大代表團訪台、抵埗的一刻便簽署文化、旅遊、科技園區、環保交流等合作備忘錄,再與台北市長郝龍斌共同主持「雙城論壇」。後發先至,盡顯政治能力。

實驗主義勝漸進主義

早前英國華威大學政治系教授Shaun Breslin來港就「中國模式」演講,他認為中國政治崛起之處在於其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陳雲的一句「摸着石頭過河」只描述了中國國情迷惘,敢於摸石頭才是中國發展迅速的關鍵,而且培養內地政治人才。反之,香港公務員系統承接英國以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為管治方針(值得留意的是,英國政治人才以政黨政治培育)。香港公務員是全球最有效率的公共行政團隊,但由管治到政治,港府優勢令人質疑。

中聯辦主任彭清華明確表示,要進一步支持特區政府進行港台交流合作。除了經濟、文化、新聞及民生事宜的商談之外,還可以簽署合作協定。他建議香港扮演所謂的「先試先行」的角色。為此,香港宣布成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而台方宣布成立「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作為今後雙方溝通相關事務的平台。「兩會」成立,公務員已交足功課。先試先行?這可不是香港公務員文化。

「橋樑」任務 港未盡力完成

面對「東協+3」造成圍堵台灣的局面,中國市場與外交關係正是對台灣的一絲曙光。為了推動經濟往來,兩岸最近提出了「兩岸經濟協議」(ECFA)。這一份協議,內容主要為各台灣特色產業,如能源產業、科技業、農業等行業,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及便利化。這份新推出的ECFA儼如當年的CEPA。筆者與台灣各大智庫交流的時候,他們都以CEPA為ECFA的主要參考對象。

藍營說:香港與內地簽署了CEPA,GDP增長立即跳升5個百分比,還走出經濟困局。綠營的認為:CEPA開放中國市場,只帶動了富有階層的財富增長,而且失去經濟自主,甚至溢出(Spillover)至政治層面。加上90%以上的台灣商人只是中小企及家庭舖,ECFA帶來的挑戰是台胞的憂慮。

面對民進黨的質疑,港府是否有責任向台灣解釋?「不,這不是Agenda之一。」或許這是專業公僕的答案。事實上,公僕只須向港人服務,但港府的政治層官員是有必要配合中國國策。

韓正日前訪台,受到極大的重視與歡迎,連101大樓都在韓正訪問時亮起全部燈。同樣是中國的最發達城市,香港卻受到台灣冷待。問題在於港府對台政治欠缺積極性。韓正訪台一下機便送了3份大禮給台灣,並致力在推動上海與台灣的民間交流,包括企業互訪、撥款於學術機構成立台灣研究所。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城市的政治質素上的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