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達賴成美對華政策轉捩點




大公報 
A19 |  大公評論 |  你言我語 |  By 馮智政、李家慶 2009-11-17


美國不顧中國反對,曲線支持達賴喇嘛訪問藏南(即位於印度的阿魯納查省)。據印度時報引述美國副國務卿奧蒂羅稱:


達賴是宗教領袖,訪問藏南是為了宗教目的,美國不應阻撓。奧巴馬政府有別於布什政府,對華外交初以現實主義、經濟雙贏為主,普世價值為次。今次華府暗挺達賴,尤其是在胡奧會之前,或許是美國對華戰略轉勢的開始。


中美合作重於價值觀交流


有別於新保守的布什政府,奧巴馬對人權問題在初期是「不平衡」的重視。雖然華府停止了關塔那摩的虐待,又繼續對中東外宣人權,但奧巴馬的東亞政策卻抽空了價值討論,多談現實的合作計劃。在○八總統選舉時,奧氏或曾以人權保障作人格銷售,但希拉里在二月訪問北京時明言: 「我們對於那些(人權)問題的重視,不會影響解決全球經濟危機、全球氣候危機及安全危機的合作」。顯然,中美關係的現實合作已經蓋過價值交流了。一向被視為新保守堡壘的卡特中心,其創始人卡特總統在人權公約確立六十周年的特別日子,以《奧巴馬的人權機會》為華府的人權外宣策略提出建議。卡特期望美國加強在非洲、中東及美洲的民主及人權參與,唯獨偏偏隻字不提東亞一區。可見,連新保守主義的元老都知道中國的戰略重要。奧巴馬在執政初期寧願放棄道德籌碼,因此,奧巴馬執政初年對華政策,非以理想主義為綱,是有根據,有目的,有思慮的。


奧巴馬被批評有尼克松影子──單純以經濟及現實需要而無視美國人的價值與道德。這種對外政策在美國國內絕不受保守派及共和黨的支持。奧巴馬要為其民意而努力,就必須要緩和保守派的抗議,即對華加強價值批判。上月達賴亦到美國訪問,由於美國總統奧巴馬沒有作出接見達賴的決定,所以對中美關係沒有即時的影響。但到了月底,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發表《西藏2008-2009 狀況報告》,指摘中國政府在「三‧一四」的騷亂之後,緊縮了藏民的自由,而且加劇了藏民及政府之間的矛盾。今次美國暗示支持達賴之行,是在中印歷史的分歧問題上作出挑釁。


美國利用達賴損互信關係


今次達賴訪問印度有爭議的省份,是十分政治敏感的。印度所稱的阿魯納查省(Arunachal Pradesh)原是中國的藏南地區,但歷史上原因,中印兩國間邊境地區的領土問題現時仍未能完全解決。近日中國總理溫家寶與印度總理辛格於東盟會議期間,兩國表示會為推動雙方健康的關係發展而努力,相信未來雙方可以保持良好的溝通。但華府容許達賴挑戰中方忍讓的底線,今次更以訪問雙方極為敏感的省份,破壞了雙方之前所達成的共識。過去因爆發金融海嘯,華府多次要求北京方面購買美國債券,美國因此不敢因其他事件開罪中國。但中國買了債券之後,美國即支持達賴訪印,破壞了跟中國的互信關係。


按照印象理論(perception theory),政治立場和取態往往取決於所建構的印象。套用同一套邏輯,達賴的形象一直以愛好和平、宗教性的、非侵略性等來出現。而當中建構這些形象是主流西方社會對藏傳佛教的自我期許和願景。這種願景與美國形象不謀而合。美國冷戰後一直以世界超強姿態自居。美國在跟蘇聯冷戰期間,曾多次進行意識形態之戰。自八十年代開始,里根更以「邪惡帝國」去定義蘇聯,亦即是嘗試將邪惡與蘇聯劃等號,反手將美國定性為正義國家。同時,美國從反蘇冷戰時期到反恐戰爭,都以自由、民主來為自己點綴。達賴與華府非實質的偶合,令美國人心繫達賴。


中國政府在西藏問題上,從印象上或客觀事實上,都是以相對強者的姿態出現,則反襯達賴的弱者印象。國際社會的目光總不公平地為弱者而着想,達賴如是,巴勒斯坦亦如是,從而對他們產生同情心。


奧巴馬曾表示,中國是美國重要夥伴和對手。在這裡,有兩國現實的國力,還有印象的塑造。今時今日,中國各級官員都知道軟實力的重要,但忘記了軟實力只是實踐哲學(Philosophy of praxis),而沒有改變現狀的能力。這理論沒有為中國帶來改革,而只在解釋。


停止華府與達賴相互補足的「偽善」,中國政府是否應該再同達賴集團對談,不讓奧巴馬成為該劇的唯一而最佳男主角?


作者為Roundtable 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協會研究員



文章編號: 2009111700200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